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morphology》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海洋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定量物源分析,估算了淮河—老黄河水系物质对东海北部陆架沉积的贡献,揭示了江苏海岸带外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现象。

    利用碎屑矿物指标,研究人员对东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南部为长江物源区,而北部则为混合物源区,可归为长江、老黄河与淮河物质的三端元混合。以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重矿物组成作为端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北部不同沉积分区的物源混合比例。长江物质是主要物源,其相对贡献在59%至71%之间,老黄河物质的相对贡献介于21%至39%之间。淮河物质的贡献少,通常在7.2%至9.4%之间,而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其贡献仅为2.4%。在南部的长江物源区,可观察到两期冰后期海侵沙脊的发育,两者的分界线与80 m等深线吻合良好,对应于~14,600年前末次冰消期的冰融水事件(MWP-1A)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停顿期。研究还揭示了全新世早期长江流路可能的后退轨迹。

    研究人员认为,江苏岸外的辐射潮流分散系统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与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是引起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机制降低了淮河—老黄河物质与长江物质的顺岸混合作用,而增强了沉积物的离岸搬运。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江苏海岸带沉积物的捕获器和转运中心,老黄河及淮河物质在顺岸漂流裹挟之下,搬运至该分散系统的中心海域,然后在辐射潮流作用下向周边海域分散。细颗粒的老黄河物质主要富集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39%)和长江口外陆架峡谷区(~31%)。前者可以认为是该系统的一个终端叶瓣;而后者则归因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该效应使得顺岸搬运向离岸方向偏移,老黄河物质因而在长江口外的陆架峡谷深水区沉积。

    该研究提出的潮流分散模式,预测了南黄海广泛存在着长江与老黄河/现代黄河物质的混合。作为一个独立的水动力系统,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联结长江分散系统和现代/苏北黄河分散系统的关键枢纽。可以认为,中国东部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搬运、分布和混合过程,主要由这三大分散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来控制。

     

     

    苏北辐射潮流驱动下长江物质与淮河—老黄河物质的混合与再分布

    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搬运方式从顺陆架向跨陆架转变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创新成果涌现,近日申报的2项发明专利“一种泥石流松散物源活跃性判定方法(ZL201810847386.8)”和“一种冰碛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快速估算方法(ZL201910539349.5)”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专利授权。

    现行的泥石流灾害评价与勘查方法中,未将物源的地质体特征状态进行耦合分析,以致难以研判单个物源的演化过程。在泥石流灾害勘查和预测泥石流灾害的演化趋势时,由于很难清楚阐述其物源特征与灾害规模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造成分析结论与实际灾害活动特征不符。“一种泥石流松散物源活跃性判定方法”可以定量判定松散物源的活跃性,该方法为建立泥石流灾害全生命周期的防灾对策提供支撑,可大为提高泥石流活动趋势和风险评价的预测准确度。

    冰川泥石流灾害的主要物源为冰碛物,海洋性冰川区的冰碛土常呈现出颗粒级配宽、不均匀系数大、渗透性强、强度差异性大等特征,是一类性质特殊的工程岩土体。但目前尚未形成冰碛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有效评价方法,只能依靠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样品测试进行取值,导致冰川泥石流灾害评价时,耗费工期长、经济成本高、生态环境干扰大,不利于区域风险评价和高寒山区生态保护。“一种冰碛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快速估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面临的困境,可为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冰川泥石流灾害评价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探矿工艺所泥石流防治技术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