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余震尚未平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研究室主任李海兵已带领团队站在了地震破裂带的起始点——映秀镇。每当青藏高原及邻区发生强震,李海兵总是第一时间奔赴野外现场,记录震区的每一条陡坎、每一道裂痕。“地震破裂是如何发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后续有什么危险?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读懂大地的语言,才能真正为百姓宜居撑起安全保障之伞。”这成为他三十年科研生涯的最佳注脚。

    探索地震活动密码

    了解李海兵的人都知道,他有着与生俱来的科研天赋:越是复杂和未知的地质现象,越能点燃他求知的火焰。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他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师从著名地质学家许志琴院士,开启了与青藏高原的不解之缘。祁连山的褶皱、东昆仑的断裂、喀喇昆仑的岩层,都成为他解读地球演化的密码本。进入21世纪,青藏高原发生多次强震。2001年11月14日,东昆仑8.1级大地震发生,李海兵第一次被大地震的破坏深深震撼。“几十秒内,大地被撕裂数百公里;不同断裂为何能同时破裂?”这些疑问如烙印般刻在他心里,也让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青藏高原地震机制与迁移规律上。从此,哪里有强震,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东昆仑到新疆乌什,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他踏遍青藏高原及邻区13次强震现场,冒着余震、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第一时间冲进震区,与时间赛跑,抢抓第一手数据。“印象最深的还是汶川地震,当时考察组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揭开地震真相,绝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再发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海兵至今历历在目。作为科考队长的他,带领团队沿着300多公里长的龙门山断裂带由南西向北东前行,白天靠着两条腿跋山涉水、翻越滑坡体,时不时还要躲避从高处滚落的巨石,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的地震活动遗迹;晚上则在帐篷内加班加点整理分析资料,裹着睡袋打个盹儿就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最终,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考察和分析,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原始资料,及时形成对发震机制的认识,为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想要真正认识和了解地震的形成机理、力学过程,不能仅靠观察地表破裂,还要读懂地球深部的语言,通过钻探了解地下深部地震残留下的温度信息和物质信息等,向地下进军。汶川地震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启动,李海兵出任总地质师。从此,钻探现场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钻探实施的8年中,他大部分时间留在现场关注钻探情况和岩心特征,甚至在钻探现场度过了4个春节。

    高原上的地质人生

    “地质工作的主战场永远在野外。”这句朴实的话语,是李海兵三十余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从青葱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他的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每一处地质奇观,被同行称为“高原上的拼命三郎”。上世纪90年代,中法第二轮国际合作项目“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机制”开始实施,它不仅承载着解析地球演化密码的科学重任,更是中国地质学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契机。作为项目野外地质考察工作的主力,平均每天奔波十几个小时。在一次野外考察返程时,原本仅没过膝盖的河水因冰川融水暴涨至半人高。面对冰冷的湍急水流,他将珍贵的岩石标本紧贴胸前,头顶着防水包裹的考察笔记,毅然踏入刺骨的激流。忆及往事,他坦言:“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护送样品和记录本要紧!”2003年深秋,海拔5000多米的阿里无人区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连续四个月的高强度科考工作让李海兵轰然倒下,急性肺水肿将他推入生死边缘。医生们经过几周的接力抢救,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却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肺部纤维化的创伤印记。主治医师指着CT片上的斑驳阴影发出最后通牒,禁止他再上高原。但次年春天,这个“不听话”的病人再次整装出发,身影融入了青藏高原连绵的山脉中。像这样的“冒险故事”在李海兵三十多年的野外工作中还有很多,有些甚至他自己都忘了,团队成员却记忆犹新:“李海兵老师在玉树地震调查时陷进沼泽泥潭,差点就没过胸。”“跟着李老师,我们还见过野外的棕熊。”“在西藏羌塘无人区开展综合调查时,李老师和我们一起徒步越岭、踏冰涉水,遇到暴风雪了还要鼓励大家。”透过这些记忆碎片,一个矢志不渝、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地质人形象愈发清晰。

    科研报国筑安澜

    三十载寒暑更迭,李海兵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他带领团队揭示了阿尔金、东昆仑、鲜水河、龙门山等青藏高原主要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断裂组合和地震危险性,加深了地震机制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大大提升了对青藏高原强震活动性规律的认识。凝聚他无数心血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像一枚打入地底深处的探针,时刻传递着大地的脉动。这口科钻井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李海兵对此如数家珍:“我们第一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就像人体伤口结痂再生,断裂带愈合后才能重新积累能量,为下一次地震孕育创造条件。”“通过长期监测,发现了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有效摩擦系数(≤0.02),改变了‘断层摩擦系数通常为0.6-0.8’的传统认知。这表明自然界断层滑动存在特殊的弱化机制,使断层在特定条件下几乎‘失去’摩擦阻力。”……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地震物理过程的理解,也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今,李海兵及其团队已经在地震滑移机制和破裂过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易发生大地震的粘滑型断裂和不易发生大地震的蠕滑型断裂。厘定了高原大型断裂带(阿尔金断裂西段、东昆仑断裂西段与中段、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活动性及其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估了未来强震危险区并得到地震实例的验证,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经验。作为一名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李海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开展国家重大工程重要区段1∶5万专题地质调查填图工作,基本摸清了区内不良地质体的规模、分布范围及展布规律,精准服务和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从不辜负每一位奋勇拼搏的追光者。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共有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李海兵榜上有名。“这份奖励将激励我永葆初心,继续前行。”刚刚捧回荣誉,李海兵就已经计划起了下一步的工作。“将重点放在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机制研究与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上,构建龙门山-鲜水河断裂带四维综合观测系统,形成全球首个三维空间与时间维度融合的四维观测体系,为探索地震预测可能性提供新型科学范式。”在青藏高原的晨曦中,李海兵又一次整装出发。三十载科研征程,刻下的是皱纹,不变的是初心。他身后,是祖国大地的脉动;他面前,是永无止境的地质探索。

    供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大地解码者:一位地质科学家的三十载坚守 —— 记全...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第109周年到来之际,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广大女职工度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会以庆“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组织开展了“巾帼心向党·做新时代女性”,庆“三八”国际妇女节系列活动。

    心生美好 如花绽放——游览世界花卉大观园

    桃小未开春意浓,梢头绿叶映微红。送走了寒冬的世界花卉大观园处处绿意盎然,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发展研究中心工会组织女干部职工游览世界花卉大观园,党委书记应邀参加活动。大家漫步在绚烂的花海中,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放下工作和生活的牵绊,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节日的快乐。赏花之余,园艺师还为大家上了一堂多肉植物插花课,通过亲手栽植多肉植物,了解植物习性、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关注健康 普及知识——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在身体和身心方面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幸福指数。为了关爱女性健康,普及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工会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赵旸博士作题为“更年期可以优雅度过”健康知识讲座,大家普遍反映获得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受益匪浅。

    家庭助廉 争做标兵——发布教育系列片

    家庭助廉工作是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为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培育良好家风,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上作出表率,工会在中心内网工会专栏发布“《中国家规》——专题教育系列片”,引导广大女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做标兵,巾帼建功。

    此次“三八”国际妇女节系列活动,提升了妇女组织自身建设,增强了女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展示了巾帼风采,引导女干部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动员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以优异成绩向祖国70华诞献礼。

     

     

     

     

     
     
    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系列活动

    3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开展安全急救知识培训。培训邀请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主讲。

    首先,邓锦锋主治医师就烧烫伤、外物刺伤、蜂蛰伤、骨折、异物入眼、外伤出血包扎等常见外科急救知识进行了重点讲解;张丽副主任医师根据多年来从事内科急救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工作中多起抢救案例,详细讲解了中暑、脑卒中、电击伤、猫狗宠物咬伤、气道异物、心肺复苏等常见自救、互救知识。随后,省直三院急诊科的几位专家医生还现场模拟演练了心肺复苏、外伤止血包扎、骨折、气道异物等急救操作方法;参加培训的人员根据医生的讲解和演练,纷纷进行了模拟实际操作,专家现场进行了指导。郑州综合利用所始终高度重视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一直将野外项目组出队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此次培训是郑州综合利用所首次邀请急救专家开展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大家一致认为培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效果很好,通过培训学到了自救、互救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个人的安全急救意识,希望单位今后多组织类似培训,既能促进工作需求,又能丰富生活知识。

    郑州综合利用所领导、项目组人员及各部门安全员80余人参加了培训。

    张丽副主任医师讲解急救知识

    急救模拟实际演练

    急救模拟实际演练

    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暨野外出队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