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12月13日至14日,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交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和经验,研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推进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和上海市地调院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陈小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钟德超出席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主持会议。

    王研在讲话时指出,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展了三维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在服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对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城市群结构和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地下发展空间、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推进矿业城市转型,都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王研强调,要遵循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需求,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技术方法,不断提升城市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重点推进五项工作:一是加快构建央地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研究;三是加强城市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四是提高城市群地质资料信息化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推广上海城市地质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会议邀请了来自南京大学、上海市地调院、天津市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南京地调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地质力学所、岩溶所等单位的专家就国际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利用、上海轨道交通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开发利用、3D建模技术在城市地质中的应用、城市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城市地面塌陷调查与监测、城镇化与城市地质科技创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工作需求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黑龙江省地调院等单位交流了武汉、兰州、丹阳、哈尔滨等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服务的做法。北京市地勘局、上海市地调院介绍了北京和上海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调查评价方面的经验。室内研讨结束后,会议代表参观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展示馆。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赵乔贵出席会议。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直属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现场

     与会人员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与会人员参观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展示馆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姜月华(右)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污染样品

    姜月华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踏进姜月华的办公室,一排塞满书籍资料的玻璃柜映入眼帘,在柜子的角落里,堆着厚厚一摞获奖证书和奖牌,这些证书记录着他的足迹,他的奉献,他的成果:作为南京地调中心水环院院长、长江经济带工程首席专家,他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和调查项目,获专利3项;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1项,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一、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首届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赛技术标兵,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和应急抗旱找水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又斩获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殊荣……

    勇于创新,用智慧书写成果华章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山河破碎。灾情就是命令。当了解到灾区急缺专业技术人员排查地质灾害,“要派最好的地质专家到灾区开展一线地灾调查评估!”的消息时,姜月华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水环室主任,我先上!”17日,他和同样是共产党员、地灾调查优秀专家的刘红樱、葛伟亚作为抗震救灾先遣专家组,开赴救灾一线。

    作为专家分队副负责,姜月华和战友们逆向冲进灾区,冒着不断的余震和滚石,攀爬在数千米大山之中的松散滑坡体上,查滑坡,看崩塌,圈泥石流,协助当地政府制定防灾预案。近一个月高强度连续野外调查,共计核查排查芦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这些地灾隐患点威胁着2745人和数亿元财产的安全。排查报告从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防治建议,被地方政府及时采纳,为百姓支起安全防护网。

    “我是共产党员,”这是姜月华心中的标尺,每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姜月华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2011年正月,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姜月华作为队长率领以水环院为主体的突击队奔赴严重缺水的河南巩义。

    巩义市北部为几十至百余米深的黄土覆盖区,南部山区多为煤矿开采区,地下水疏干严重,历史上一直是缺水地区,山区群众大多靠远程拉水解决吃水问题。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听闻有队伍打出干孔,姜月华没有马上布置打钻,而是一面研判地质资料,一面带技术员到其他打井机台调研取经;白天翻山越岭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晚上研讨问题调整工作部署。姜月华和队友大胆创新研究出适合当地构造特点的“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两种方法定井”和“四种方式钻井”的找水施工方法,57天里完成20口应急水井施工,孔孔见水,总涌水量2.23万吨/日, 解决了2.6万余人、5000余头大牲畜饮水和1.3万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当地群众激动地涌向水井旁,向突击队送上“情系旱区寻甘露,抗旱凿井献真情”等20余面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课程中,有一段对地质雷达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应用的介绍。这段被写进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是姜月华在工作期间提出并成功应用的成果。

    2006年,姜月华带领团队在长江三角洲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碰到加油站,采用传统方法获取的水土有机污染数据精度总不理想。搜索记忆深处,脑袋里蹦出了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等物探新技术,他决定一试,效果极佳,对垃圾场、化工厂等污染场地的调查也事半功倍,发现的3个有机污染场地被当时的环保部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这一方法推动了地下水污染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他从此声名远播。此后,他作为主要核心成员,还参与编写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白皮书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调查报告》。

    创新的思路源于姜月华对新知识的广泛涉猎。水环院职工说,每到院长办公室,他不是在展开的地图上圈圈点点,就是在电脑上疾书。“每次在网上看到国内外又有新技术、新理论出现,都让我兴奋。”不论是地质领域,还是信息机械的,只要觉得今后有用,姜月华都会浏览学习,记录在案,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在长三角工作多年,姜月华针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量和地裂缝位移的方法,不仅费用低,而且精度高。技术方法很快从长三角推广应用至江苏沿海地面沉降、西安地裂缝、徐州煤矿地面塌陷、山西黄土湿陷变形监测等。姜月华在众多项目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引起国内外重视,部分成果不仅被SCI 收录,还连续两年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

    2014年,他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中央资金引领作用,与地方政府反复对接,创新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以1∶1~1∶2经费匹配投入的城市群、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城市地质创新合作模式,引领拉动社会资金4.6亿元投入,取得不凡的地质调查成果和应用转化战绩。江苏省丹阳市副市长符红海高度评价说:“央地合作的地质大调查给丹阳大地做了一次彻底的体检,创新的成果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对丹阳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敢于担当,唱响长江保护之歌

    万里奔腾的长江跨越中国东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流域。2014年,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核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工环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姜月华,接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任务——作为《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统帅11个省市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把脉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长江流域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地质支撑。

    工程浩大。12个二级项目,11个省市的数百名地质人员,体制不同、机制不同,项目内容不同,战线广袤又缺少普适技术规范,要形成统一的、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需求的集成成果,谈何容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姜月华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北京、南京和11个省市之间,对接需求,了解区位优势、发展规划、地质工作程度、队伍状况……

    随后,二级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培训陆续展开,邀请的各领域专家们阐释现代地学理论、勘查和信息技术、报告表达方式,共同讨论技术路线和规范,互相启发,集思广益。2016年,12个二级项目全面铺开。姜月华更忙了。他既是主帅,要统筹部署项目,进行成果年度评估;又是大将,带领团队承担 “长三角南京—上海—温州城镇规划区环境地质调查”;还是联络官,要跟踪进展、梳理问题,协调专家野外指导、质量检查……记者约他采访,电话那头,他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往研讨会、座谈会路上。

    天道酬勤。三年多时间,项目收获了串串令人瞩目的成果:

    项目之初,在梳理以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基础上,编制完成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既专业又通俗,报送中央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用,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长江下游,他们创新提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利用新技术探测沿江跨江大桥侵蚀状况,发现跨江大桥主桥墩冲刷严重,已调查的 7 座大桥中有4座主桥墩冲刷深度大于10米,2座超过15米。当大桥管理技术人员看到附有三维数据图表的评估报告时,简直不敢相信,反复核实技术方法,最终由狐疑变信服,并迅速采取防治行动。

    在三峡,调查研究了地质灾害发育背景条件、划分了航道危害区域,查明丹江口库区堵河流域中下游滑崩流和不稳定斜坡1622处,服务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

    在嘉兴,基本摸清城市地下60米空间可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家底,构建了三维模型,研发了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让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更科学、更智慧。

    亦师亦友,做青年成才的引路人

    同事们说,姜月华做事干脆利落、精益求精、亦师亦友,身上散发着地质人的豪爽与坚毅。

    “我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我的三位导师。”姜月华说,“一位是我硕士研究生导师业治铮院士。业先生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着毕生所学,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另一位是我博士生导师殷鸿福院士。殷先生海纳百川,日夜奋斗在野外和实验室,让我知道求实和创新的重要。还有一位是我的野外项目老师岳文浙研究员。这位老地质对每一个项目都一丝不苟,对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毫不保留地答疑释惑。他们对地质的情怀,对工作的严谨,对成果的创新,深深感染着我,耳濡目染,他们成了我的标杆和目标——对项目对学生都不可懈怠。”

    姜月华在水环院的会议上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2015 年初,中国地调局要求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 时间紧,任务重,姜月华提出“要让年轻人挑大梁”。编图期间,他亲自指导和把关每一幅图的编制。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是编图的讨论声,每一张图、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指导,反复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地质图集及时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姜月华的研究生说:“姜院长有时比学校的老师要求还严。在野外跑起线路可带劲了,他和我们一起跑每一个点,观察每一个地质现象,探讨各种问题。”“和他跑野外, 你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一天下来, 坐上车就能睡着。”职工们这样形容和姜月华度过的野外生活。

    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在姜月华带领下,水环院已经建成一支由57人组成的水工环研究团队、基础地质研究团队、地球物理勘查团队、环境地质实验测试团队、信息资料团队。其中不乏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团队获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姜月华更是成果丰硕,但他谦虚地说,荣誉属于团队、属于过去,未来才是我的追求。在“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传承地质精神,做社会发展先行,让智慧在地质舞台绽放异彩。

    在地质舞台挥洒智慧与精彩

    4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举办了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地球日主题活动在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大厅启动,项目组人员充分利用丹阳地质调查成果,通过丹阳地质资源环境展板和地质科普系统,向公众展示了丹阳市地质历史、气候环境演化,介绍了地下水资源分布、浅层地温能利用、地下空间开发等情况,引起了公众对自己身边地质环境的关注。随后,主题活动走进茅山老区丹阳行宫中心小学,项目组人员为100多名师生分别作了题为“我们身边的地球——丹阳地质资源与环境”、“我们的地球故事”的科普报告。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专注听讲、积极互动、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激发了同学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强烈兴趣。报告后,现场师生观看了长江经济带工程制作的“九里沸井”科普短片,南京地调中心向学校和同学们赠送了地球科普图书及地球日主题纪念品。

    此次丰富多彩的地球日活动使丹阳市公众和师生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地球环境的现状和自己身边的地质环境状况,提高了人们节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热情。

    南京地调中心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举办第49个地球日科...

    2018年2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共同组织实施项目《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评审暨成果移交会在江苏丹阳召开。

    以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为组长、北京大学潘懋教授为副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以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在七个方面成果突出。

    一是查明了丹阳市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提高了第四系岩土体结构划分精度。二是查清了丹阳市地下水资源、浅层地热(温)能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富硒土地资源等地质资源禀赋,圈定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区、富硒土地集中区,评价了浅层地热(温)能适宜性分区,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三是探明了丹阳市地下水质量状况、土地质量状况、已建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状况及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分区分级评价,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和土地利用调整建议、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支撑服务。四是研发了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发了数据管理、专业分析评价、三维地质建模、辅助决策、信息共享等五个子系统,提供了一个综合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基础服务平台,为专业研究、政府管理、公众查询等提供了支撑服务。五是开发了地质科普平台,形成了三维实体沙盘、互动游戏系统、科学视频短片、钻探岩心实体柱等科普产品,探索将专业性强的地质数据向服务型科普产品转化途径,提升了面向政府、社会公众科普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能力。六是促进了地质科技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估体系;探索了基于热平衡角度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数值模拟规划评价方法;地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多维度地质信息组织与建模、地上地表地下三维一体信息集成、立体全息地质信息提取、动态专题场景制作等创新;地质科普平台体现了声光电有机融合,系统与沙盘联动控制等创新。获得了5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专利。七是总结了小城镇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实现了成果应用转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丹阳市供水管网优化方案、地源热泵制冷供暖、矿山环境整治、化工地块管理等提供了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自2014年启动,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丹阳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镇江市国土资源局大力支持,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丹阳实际需求,系统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地质调查,查岩土结构、摸资源家底、探环境问题、建信息系统、提对策建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各方还将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合作,为丹阳市科学发展持续提供地质支撑,为类似城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丹阳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南京地调中心,丹阳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镇江市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DSC_0330

    以卢耀如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审查

    DSC_0246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郝爱兵等领导进行指导

    DSC_0320

    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符卫国等市政府部门领导高度肯定项目成效

    20180205100730

    南京地调中心与丹阳市进行成果移交

    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报告评审暨成果移交会召开...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简称“苏南项目”)积极探索、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主研制的国产机载高光谱成像仪调查土壤环境初次飞行取得成功。

    2017年12月5日,苏南项目在丹阳北部地区,使用运12型(Y-12)轻型运输机搭载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主研制的国产机载高光谱成像仪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地面同步采集不同地表特征光谱样本和土壤样品。上午10时准时起飞开始土壤环境高光谱调查,经过6个小时的工作飞行,调查路线800多千米,覆盖调查面积300多平方千米,采集高光谱数据680GB。本次飞行调查取得了高质量的高光谱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可以查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机理,深入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本次调查是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首次在苏南地区采用机载航空高光谱开展土壤环境调查,高效完成了调查任务,圆满实现了预期飞行目标。对苏南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航空高光谱调查技术是继“钻孔分层抽水试验-监测”之后,苏南项目引进的又一项地质调查新技术。

    苏南项目采用航空光谱调查土壤地质环境首飞成功

    丹阳小城镇地质调查1

    丹阳小城镇地质调查2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项目组为配合地球日活动及科普宣传,于2019年3月协助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是真的吗》栏目组在江苏镇江丹阳市九里季子庙“沸井”进行了拍摄和采访活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是真的吗》于2019年3月23日19:30首播,3月24日13:22重播;CCTV-1于2019年3月26日再次播出。此次科普活动现场参与人员十余人,电视播出受众人数达百万。 

    南京地调中心姜月华研究员就“相邻的六口千年沸井,三清三浊,口味各异”奇特景观进行了科学解读,指出出现这一奇观现象是与当地所处特殊的“茅东断裂”地质构造位置有关。“沸井”中沸腾的CO2、氡气和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组分(非当地老乡认为的“龙气”及地理和旅游工作者认为的“沼气”)和“沸井”水样中轻稀土组分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系沿断裂带上升而逸出地表。六口“沸井”井水味道各不相同,系因各“沸井”井水中游离二氧化碳、钙、铁、锰、pH值等含量不一所致。“沸井”井水“三清三浊”是与井水中铁含量高低有关,三口铁含量高的井水因暴露于空气中氧化为三价铁沉淀,是井水浑浊的主要原因。

     

     

     

     

     
    千年“沸井”之谜——南京地调中心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