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倪化勇,男,38岁,博士,专业技术六级,成都地调中心水环室主任。专业方向:油环境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全面开展了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汶川震区孕灾条件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分布等调查以及形成机理和成灾规律研究,涉及4个流域单元、10个行政县、1.5万平方千米,提升了西南高易发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区域特征认识。开展了成渝经济区沿江发展带长寿-忠县段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以及长江岸坡稳定性评价,提出了川东红层边坡安全开挖利用模式。系统开展了金沙江下游重大水利水电开发地质环境响应调查和监测,对向家坝库区水岩作用和斜坡稳定性影响、库下水动力-输沙条件变化和水下地形影响进行了评价。探索开展了西部盆地型城市(成都)和山地丘陵型城市(长寿)城市地质调查,建立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重庆长寿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组织编制的《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和《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2017)为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地下空间宏观规划利用提供了地质支撑;组织编制的《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批示与社会各界广泛肯定,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土资源管理起到参考作用;编写完成的3个流域、8个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汶川和芦山地震应急调查报告、绵竹汛期地质灾害巡排查报告等成果为震后地质灾害避让、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地质支撑;积极开展9个县近万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升了群测群防能力。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系统建立了大渡河流域、安宁河流域和汶川震区泥石流发生的24h、1h时间尺度雨型体系和不同雨型下(短临降雨控制型、短临降雨主导型、前期有效降雨与短临降雨平衡型、前期降雨主导型)泥石流发生的临界条件和非线性预警模型;系统开展了冲沟型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揭示了雨强、雨水入渗、含水量、土体破坏失稳及泥石流起动响应;研究了震后泥石流起动机理与降雨、地形等起动条件的变化,从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粘度、流速、流量、历时、堆积特征以及链式环境效应系统探讨了地震对泥石流的影响和地震诱发泥石流的特征;研究提出了矿渣型泥石流的分类体系、起动机理与动力特征;主编《地质灾害排查规范》,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队伍,建成了城市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三个团队,团队先后获得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各1项,先后培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1名、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1名以及国土资源部第二批杰出青年培养计划入选者1名。

    倪化勇

    彝良县地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问题突出,防灾形势严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紧密结合彝良县提高群专结合防灾减灾能力需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彝良县国土资源局联合共建了黄家岩滑坡监测预警示范点。

    双方通过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建立,推进彝良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长效运行。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成都地调中心利用中央财政进行典型地质灾害勘查的同时,负责监测方案编制和专业监测设备安装,为彝良县节约了地质灾害勘查与监测设备安装投入,提高了工作成效。在运行过程中,彝良县国土资源局利用地方财政和行政职责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的运行、维护、管理和应急处置,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双方共享,为成都地调中心基于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深入研究滑坡演化机理和触发临界条件以及变形失稳与地下水位升降、土壤含水量变化、降雨响应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撑和观测平台,研究成果持续为彝良县地质灾害预警阈值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彝良县黄家岩滑坡监测预警示范点于2017年8月23日建成并投入运行。11月23日,成都地调中心同彝良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示范点建设与运行交流,并进行了正式移交。

    移交签字仪式

    彝良县黄家岩滑坡监测预警示范点移交仪式

    赠送锦旗

    彝良县人民政府向成都地调中心赠送锦旗

    探索共建合作机制 推进彝良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长...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粘性泥石流容重特征值计算方法”和“一种基于孕灾背景的冰川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一种粘性泥石流容重特征值计算方法”提出了一项考虑容重值时空差异特征的计算方法,厘定了当前粘性泥石流的容重计算中的时空指向,界定了野外调查中的采样方法和步骤,明确了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容重值的选用原则。该方法通过不同空间位置的沉积物分析计算得到泥石流最大容重,并由经验公式计算出泥石流峰值容重,可大大提高泥石流风险防控中的基础参数计算准确度,对进一步描述泥石流运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基于孕灾背景的冰川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水-热-土-冰(雪)”多要素耦合作用的冰川泥石流预警模型,打破了传统泥石流监测预警中采用的单一触发条件的套路,为藏东南地区的冰川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参考。该模型考虑水热组合对泥石流物源和冰雪条件的影响,利用降雨量、温度、物源量、冰川变化速度、雪崩堆积量和流域形态参数建立了孕灾临界条件函数,并根据函数值划分不同爆发概率的预警模型。该模型在西藏波密县的干扎沟和江卡沟得到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探矿工艺所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环工所“水合物分解与海底地质灾害影响研究”课题研究团队提交的“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的稳定性评估方法”发明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得授权(专利号:ZL201710767064.8)。本项发明专利是该研究团队在此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第5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的稳定性评估方法”旨在防止水合物试开采过程中因水合物分解而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进行地质调查,根据相似准则进行室内物理模拟,构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的稳定性评估模型,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在试采过程中的稳定性,准确描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时储层的力学响应、动态演化以及失稳的临界条件等,为水合物试采过程提供准确的预评估,可有效避免试采工程中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

    “水合物分解与海底地质灾害影响研究”是水合物国家专项下属研究课题,致力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地质环境影响及灾害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自2011年立项以来,已形成1套完整的水合物区土体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模拟研究及土层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并在2017年首次水合物试采中得到成功应用。此前,该课题研究团队已先后获得 “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海底工程地质影响评价方法”、“水合物开采实验模拟的方法及围压加载与隔热一体化系统”、“一种三轴仪实验中的软土装样装置”、“一种土层响应监测系统”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广州海洋局水合物地质灾害研究再获一项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