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多吉 插图:郭红松/光明图片

    “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的窗口,是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从西藏山南市加查县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48岁成长为西藏历史上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目前唯一的藏族院士,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多吉。他用近四十年时光踏遍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为我国在有关地热、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地质理论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岁时,多吉成为县电影队放映员。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多吉心中却有着更大的梦想:“不只在电影里,更想看看真实的世界。”机缘巧合下,多吉结识了青藏科考队的成员。科考队的工作让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质的概念。想要学习地质的愿望,在他心中萌发了。

    当了两年电影放映员之后,多吉被推荐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学习。1978年毕业后,多吉来到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

    肯吃苦耐劳又善于钻研的多吉,成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先后被送往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专业。在美国学习期间,不少学者和导师发现了这位藏族青年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劝他留美工作。面对盛情挽留,多吉毅然谢绝。

    20世纪90年代,西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需求与日俱增。为缓解用电压力,国家和自治区决定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但是针对高温地热的勘探,国内并没有这方面可学习借鉴的地方,而且国内外对羊八井深部高温地热资源,有什么样的潜力,能不能利用等方面的争论非常大。1996年,多吉临危受命,承担羊八井Zk4001高温深井的设计、勘探重任,先后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喷、深层热储温度高等技术难题,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羊八井高温深井成为国内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多吉还与中科院其他专家一起完成了西藏主要热田含铯硅华地质调查、铯硅华矿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项目,为在西藏首次发现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新型铯硅华矿床和我国高温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研究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多吉于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先后担任过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自治区科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等职务。不断变换的身份,也让多吉把对地质勘探、西藏土地的思考融入国家背景中。

    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让多吉为之一振。他认为,“作为储备基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就铜、锂等内地稀缺矿产资源谈判时的话语权”。为此,多吉牵头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加强西藏高原资源的勘查工作。国家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目前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从青丝到白发,已经退休了的多吉用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行走在祖国的雪域边疆,去寻觅,去坚守。他说:“地质工作是一个凭良心的事,你要认真对待大自然,大自然会给你一个丰厚的回报。”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9日 12版)

    从电影放映员到院士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我国的地下水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受不同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环境变化的差异性明显,急需掌握地下水环境现状以及工业化过程对我国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状况。

     

    首次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2005年1月28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国家决定重点启动黄淮海平原(30万平方千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4万平方千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并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为有效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国家此举旨在查明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编制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区划,建立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预警系统,为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完善饮用水水质标准、保障饮水安全和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依据。而在当时,我国已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但仍然面临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与测试技术相对落后的难题。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孙继朝“临危受命”,承担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示范项目。

     

    熟知孙继朝的人都了解,这位出生于1957年3月的水文地质环境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在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方面,是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的开拓者、杰出的水文地质学家。

     

    他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调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负责筹建环境同位素实验室和全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站网,任专题组长、水环境研究部主任;1995~2000年先后赴德国和日本进行合作与学术交流;目前正在负责项目“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富存规律研究”和“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创新基地——“环境同位素应用研究和水环境研究”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杰出地质人才称号等多项荣誉。参加工作30多年来,孙继朝创新了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引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不断进步。他心系水工环地质事业,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绩,为国家提交了多项重要成果。

     

    从无章可循到有据可依

     

    2005年开启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我国首次开展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示范性项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之前开展的地下水资源调查在取样、质控等技术方法体系上是不尽相同,没有章法可依。

     

    孙继朝带领团队在引进消化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与创新,取得了一批丰富的成果,尤其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取样技术及图件编制等方面。

     

    在充分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孙继朝团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与技术手段,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原创性数据,为本次调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工作区实际,孙继朝团队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套我国地下水污染野外调查、取样、送样及质量控制技术方法体系,对有序推进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做出突出贡献。

     

    孙继朝团队还针对国内有机分析实验室技术能力进行了全面调研,先后引入香港某公司实验室微量有机分析测试技术及采样质量控制技术,促进了国土资源部门实验室建设,还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针对评价存在的问题,孙继朝团队制定了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评价的层级阶梯评价方法,使地下水无机化学指标评价和有机化学指标评价分层评价,将地下水质量评价和地下水污染评价有机结合,继承发展了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方法和综合研究理论为我国其他相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孙继朝团队还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重点对区域水化学系统背景,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因子和高铵地下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深入解读污染发生发展过程;查明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为解决成果应用形式问题,以动态观点编制了我国第一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图集,对区域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为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该团队还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地污染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

     

    孙继朝还作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编写DZ/T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和DZ/T0290-2015《地下水水质标准》,为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

     

    构建现代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体系

     

    在此次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的过程中,孙继朝还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带领团队构建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其成果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整个技术体系的创新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查明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二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调查土地利用类型与污染源分布;三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构建了有机分析实验平台;四是组织开发集成了水土污染应急调查系统,现场高效探测水、土、气污染指标50多项,识别污染源、污染途径与污染源;五是应用物探和遥感技术调查水环境污染,探索高效率解译地下水污染晕,解析不同年代地表水土污染状况的综合方法。

     

    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1项技术被《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收录,在2011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显著提高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水平。

     

    成果应用服务社会民生

     

    在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过程中,孙继朝将创新的技术方法通过培训传授给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

     

    自2005年起,历时十年,孙继朝负责实施的我国主要平原盆地44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终于完成了,我国首轮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也随此结束。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孙继朝编写了《关于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初步结果的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为多个省份的环保、水利和国土资源部门的规划以及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他还系统分析了我国地下水水质污染分布和演化趋势,编制提交了《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法检查提供基础数据。我国首轮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平原及丘陵区地下水质量总体尚好,存在“六高”特征,即高铁锰、高硬度、高硫酸盐、高氟、高砷和高溶解性总固体;地下水已呈现“五化”及“三大类污染”,即盐化、硬化、硝化、酸化和多样化,以及氮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微量有机污染。该项工作通过开发集成的水土污染应急调查系统,两次为中央办公厅污染督察提供技术支撑,获得表扬;通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及成果,为制定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还有力支撑了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法检查等工作。

     

    带出一支富有开创精神的团队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在十余年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孙继潮逐步培养了一支创新能力强、业务娴熟、作风硬朗的青年队伍。孙继朝团队多次获“河北省省直文明处室”称号,由于业绩突出,2010年还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孙继朝还将国外微量有机分析技术引入了地质行业,目前已建立了21个有机分析实验室,培养专业测试人员近百人;建立了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有机分析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能打硬仗的团队,锤炼也并非朝夕之功。野外是最磨练意志的环境,最直接演练的战场。孙继朝总是身先士卒,常年带领团队奋战在野外一线。在实施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过程中,带出了一支攻坚克难的精锐队伍。

     

    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异常艰难,源头隐匿扑朔,耗时耗力。为了识别污染源,研究人员需要经常探寻污水沟、垃圾场、危险废物处置地等场所;为查明补给区状况,研究人员需要爬山涉水,追根求源;为了调查污染源,研究人员需要常常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所有人“谈疆色变”时,孙继朝带领团队挺进了南疆。他的队员中,有人家中有年迈住院的老人需要照顾,有人扔下刚断奶的孩子,但他的团队面对工作的态度都是“哪里需要往哪里去”,从来没有人提过个人的困难和要求。莎车暴恐事件发生时,这支调查队伍前夜刚刚离开莎车;喀什地区地震刚过,他们抵达喀什调查……没有人因恐慌而停止工作。他们中的部分技术骨干因为过度劳累和长期接触毒害化学物质,身体已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但他们从未抱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如今,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已确立为中国地调局50个工程之一,目标任务及今后十年的努力方向已基本明确。孙继朝作为该工程的首席专家,承担了团队方向引领的作用。

     

    新的航向已定。我们将寄望于我国主要含水层水质与污染调查工作及成果尽快取得新进展,为国家发展所需的资源保障和环境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开拓者
      2015年9月14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总结会在局机关召开。会议总结了地质矿产史料展相关工作,表扬了为展览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就展览带来的思想启迪和下一步工作展开讨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会议并讲话。

      王研指出,本次展览作为地质资料发挥档案价值向社会服务的一次尝试,探索了一条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填补了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本次总结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面向未来,弘扬正能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贡献力量,使本次活动成为大型活动总结经验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范例。王研对整个团队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给予了肯定,对很多同志临危受命、不计辛苦的高风亮节给予了赞扬,对基层研究人员在备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表示赞许,对上下沟通,横向协调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本次展览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响应中央号召,全国地质资料馆(发展研究中心)以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本着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研究和挖掘,以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为契机举办了本次展览,通过创新带动了突破;二是全体参与同志有能力、有担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地完成了展览各项工作,充分展示了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三是各工作组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自发实地学习等,提高了工作水平,强化了展览效果。

      针对下一步工作,王研局长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按照姜大明部长的指示,在全面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料价值,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现实需要,利用不同的时间节点,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实现地质资料的“转死为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二是充分挖掘在备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并大力宣传,弘扬地质工作中的正能量;三是有序推进抗日战争时期地质矿产相关史料的画册出版工作,提高地质工作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四是在以后的大型活动中,借鉴和推广本次展览的成功经验,以经受住各种活动和场面的考验。

      会议听取了各工作组对本次展览编写、宣传、讲解、展出和综合协调等各方面工作的总结,参会人员畅谈了感想和体会。会议认为展览从局内走向部内,再走向公众,随着站位的不断提升和受众的不断扩大,向各界人士展示了一幅抗日战争时期地质矿产领域斗争的历史画卷,凸显了地质工作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弘扬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真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本次展览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编写制作了3场展览,并逐步改进完善,达到了部、局领导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有工作组的上下一心和奉献精神,有各层级、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家齐心协力,保障了展览活动圆满收官。

      局机关有关部室负责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展览工作组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王研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