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5日至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行动,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腾讯碳中和实验室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举办的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地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东丽湖召开。

    会议以推动我国CCUS地学创新、促进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腾讯碳中和实验室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发布了碳寻计划-碳封存选址与地下空间利用综合服务系统V1.0,推广介绍了自然资源部行业标准《DZ/T 0474-2024 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技术指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作题目为《中国石化CCUS-EOR创新实践》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作题目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运移机理与一体化决策技术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碳中和首席科学家何庆成,以及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华能集团、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14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特邀报告。

    会议为地方地质行业单位和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来自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调查院、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环境地质调查院、中英广东CCS中心、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地方参会代表,介绍了CCUS碳封存研究进展。

    会上,水环中心分别与国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了CCUS地学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全国CCUS碳封存潜力评价与产业化应用。来自CCUS领域的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及科技工作者等1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地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

    为促进与国外地学机构及国际组织在地质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各国地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主办的地质能源学术交流报告会(Joint Geo-Energy Workshop)于2017年7月19-20日在京召开。报告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和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主席珍妮弗•麦肯利女士共同主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先生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严光生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地质工作者有责任探究地表和地下的地质能源潜力,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严光生鼓励中英两国地质学家畅所欲言,并表示希望加强与英国相关地学机构及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数据分析、数学地质建模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根据会议日程,严光生在会上作关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有国际合作项目及未来合作规划的报告。

    此次报告会探讨中英地学战略合作、中国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已有合作成果、“一带一路”未来合作方向等方面内容。南京中心、吉林大学等22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严光生作关于地调局已有国际合作项目情况及未来合作规划的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

     

    严光生出席地质能源学术交流报告会

     

    从191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全面开启中国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算起,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走过了100年的历程。

    100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使我国不仅实现了陆域中比例尺调查全覆盖,而且开启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先河,推动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走向地质大国。期间,地质工作者完成的地质图件数以百万计。其中有些在传递地质信息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堪称艺术作品。

    百年来地质制图的演变,实际上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正值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直属机关党委发起,全国地质资料馆联合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数百万馆藏图件中遴选出近千张,邀请书画家从艺术的角度进一步甄选出100余幅地质图件,举办了百年地质图艺展,以期通过展现百年地质制图发展的光辉历程,再现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示地质工作者良好的艺术素养与浪漫的工作情怀。

    1 初创(1935年前): 手绘制图彰显个人艺术修养---

    1903年,周树人(鲁迅)在其所著的《中国地质略论》中说道:“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副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1906年,顾琅、周树人合编完成《中国矿产全图》,我国才有了第一张矿产图。1910年《地学杂志》创刊号发表了邝荣光编制的1:250万《直隶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制的首张地质图。1911年《地学杂志》又发表了邝荣光编制的《真隶矿产图》。这3张地质、矿产图的编制和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和地质测图及地质制图工作的开端。

     

    ▲直隶地质图(邝荣光)

    在我国地质事业开展的早期阶段,地质先辈们编制了多幅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地质图,为日后中国地质制图打下了第一步基础。

    1914年,丁文江等赴滇、黔、川等省调查,沿途测制了多幅路线地质图、剖面图、以及广西、山东等地的矿区地质图,开创了中国野外实测地质图(填图)的先河。

    1919年,叶良辅等绘制的《北京西山地质图》,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1:10万地质图件;翁文灏完成的《中国地质约测图》,是中国学者自己编制的第一张全国地质图。在上世纪20年代,还相继编辑出版了3幅1:100万地质图。

    这一阶段的地质图件,几乎均为手绘,线条相对简单,以单色图件居多,多色图件绘制上色以水彩颜料为主,使用的纸张也较为粗糙。尽管当时地质制图没有绘制标准,比例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但手绘地质图件更多地体现了地质前辈们的个人艺术修养。

    ▲梁津绘制的《回头山地质及矿床图之二》,细节刻画到位,线条流畅,特别是大片的留白和起伏的山峦,使得画面主题突出,平实的画面充满了节奏的张力,与其说是一幅地质剖面图,不如说是一幅千里江山景。

    2 探索(1936 年至1954年): 向“规范化”迈出第一步---

    1936年黄汲清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南延宗的《地质图上火成岩花纹用法之商榷》及1937年王炳章发表的《地质图符号着色及花纹商榷》,使中国地质编图、制图、野外测图向“统一化”和“规范化”迈出第一步。

    ▲熊永先、罗正远编制的《四川南部古兰珙县间地质图》,是一幅多色区域地质图,依据不同颜色与花纹区分地层与岩石,色彩以黄绿色调为主。图中非常细致地标注了地名,并对一些主要地名进行了中英双语标注。图例划分更为细致,有图框与经纬线,标注了经纬度,总体已非常符合标准地质图的要求。

    除了逐渐趋于标准的地质图外,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绘制精美的手绘素描图,以地质人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之美。

    ▲我国第一套河流地貌图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上卷•地形图集》中的第24号图,是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李承三于1940年底在剑门关邓家坡处手绘,形象地描绘了剑门关地形之险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黄汲清、曾鼎乾、陈梦熊完成了我国首张1:300万全国地质挂图。1945~1948 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研究室在室主任黄汲清的组织带领下,编制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通过编制这些图件,系统总结和展现了1948年前全国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实现了全国地质图零的突破。这些图件适应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为“一五”计划中的地质工作规划和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并为以后的综合地质编图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成长(1955年至1994年): 图面信息更丰富且印制更规范---

    随着国家建设和地质工作的迅速发展,1953年~1956年,国家相继成立了四个中苏合作的区域地质测量大队。通过中苏合作和我国地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地质填图和地质制图发展到比较系统和完善的阶段,图面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印制更加规范标准。这一时期,中国的地质制图有了飞速的发展。

    1954年出版的由黄汲清、谢家荣编著的《普查须知》,对野外测图中所需要的地层划分、地质代号使用、各种花纹符号和色标等提出了统一要求,从而为全国大比例尺地质图统一的表示方法提出了科学依据。

    黄汲清编辑指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是我国首份1:300万构造图。该图件被地学界公认为对亚洲地质构造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由李廷栋、李春昱和王鸿祯主编的1:500万《亚洲地质图》,以及由耿树方负责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在参加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览会时引起巨大轰动,外媒给予了高度赞扬。

    ▲亚洲地质图(李廷栋、李春昱、王鸿祯、范本贤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300万的中国水文地质图,对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幅全国性工程地质图,全面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一幅第四纪地质大型挂图和海底第四纪地质图,对国内第四纪地质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将我国海洋方面有关资料首次在小比例尺挂图上展示,使人们对我国海陆第四纪地质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在开展区调填图工作的同时,相关的专题研究同步进行,例如农业生态地质研究、环境地质研究、旅游地学研究等均开展专题填图工作。而在地质图件的表示方法、符号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以及图式、图例等方面的统一具体要求,为地质信息的迅速传输和自动化编图创造了条件。同时,构图色彩的运用也更为大胆,描绘手法更为多样。

    ▲中央有色金属管理局中南分局地质勘探公司完成的《广东始兴石人嶂钨矿地貌素描图二》,尽管是单色绘图,但对树林间隐约显现的房屋都进行了精确描绘,对石人嶂的处理,运用了国画山水技法——皴法,使得画面真实且具有美感。

    ▲梁中将完成的《茂名油页岩田附近地形透视图》,绘图精美,前水后山,由动而静,宛若一幅大气磅礴远景油画,呈现了地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4 飞跃(1995年至今): 进入数字填图和数字制图时代---

    “九五”期间,原地矿部部署了1:20万空间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从2000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填图系统研制。

    1999年~2006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15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采用3S技术、按照统一的填图工作技术标准完成了多幅1:25万区域调查地质图件。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标志着我国可测陆地面积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完成。

    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1:25万、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制作了1:25万、1:100万标准分幅的区域海域地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J48C00400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幅)》,为2001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的作为西部地区数字地质填图的试点性图幅。通过1:25万民和县幅试点,建立和完善了1:25万整幅数字填图的“实战”技术要求,并为今后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计算机野外辅助填图系统软硬件进一步开发与升级、国际交流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计算机辅助制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地质编图方法,加快成图速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地质制图信息传输功能和载负功能的质量,而且使地质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综合分析与思维,提高对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认识。尽管如此,中国地质调查局仍希望广大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人员在掌握现代编图方法的同时,不丢弃基本的地质图素描技能,于今年6月组织了“开启地调工作新百年,重拾地质工作基本功”的地质图素描技能展示活动,其中部分优秀作品也在这次展览中进行了集中展示。

    ▲优秀作品展示

    随着计算机制图和3S技术等的不断成熟、发展与完善,我国已拥有海量不同比例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地质、矿产、水文、环境、物探、化探等精密地质图件与数据库,中国地质制图已经进入向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大数据飞跃的新时代。

    这次展览将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只要点击进入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网站(网址:http://www.ngac.org.cn/),即可欣赏近千件地质图件,尽享地质与艺术的“跨界之美”。

     
    走进百年地质图艺展,领略地质与艺术“跨界之美”

    本报讯 6月3日-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英国地质调查局、芬兰地质调查局联合发起在上海召开了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规划workshop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英国地质调查局全球地球科学首席主任Martin Smith,芬兰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主任 Philipp Schmidt出席会议并致辞。

    经研讨,会议取得以下共识:一是城市的科学规划需要加强城市地质调查,摸清城市国土空间资源“底盘”;二是城市资源合理开发和城市灾害安全预防需要地质模型的支持,应重视地质建模和模拟预测、预警预报;三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关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应加强对地下空间开发环境状态变化的监测;四地质学家应在专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决策者、建筑师、土地规划师、开发者等多方的沟通,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地质解决方案;五是城市地质调查对城市科学发展非常重要,倡议建立联合工作组,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攻关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规划方面的理论技术问题,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方案。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英国地质调查局、芬兰地质调查局共同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考察了废弃矿坑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及上海市城市规划及地下空间规划情况。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协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以及英国地质调查局、芬兰地质调查局、上海市相关地勘单位、相关高校等单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英国、芬兰三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英芬三国地调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8年12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以及该二级项目2018年度下设的松林岗幅、小河镇幅水文地质调查两个子项目,在国家级贫困县孝昌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并获优秀级。

    评审专家组先后听取了二级项目及两个子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对两个子项目2018年度、二级项目2016-2018年度的野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在野外工作中严格遵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艰苦工作环境条件下实物工作量全部或超额完成。原始资料齐全完整,为提高数据质量投入了大量额外的时间。二级项目及所属子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在国家级贫困县钻获大型优质水源地4处,达到“偏硅酸+锶”复合型矿泉水标准;二是实施探采结合井30口,出水量达8097.29立方米/天,可直接解决3.8万人饮水困难,可为30万人提供饮用水源保障。同时,圈定富水地块,总结富水模式,指明找水方向,深度服务地方用水安全;三是大别山区-江汉平原地下水转换关系试验场建成并顺利运行,初步建立了贫水基岩山区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四是科技创新卓有成效,授权9项国家专利,7篇论文,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800804“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1项,培养中国工程院“中英创新领军人才”1名。

    验收评审会上,项目组将《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孝昌县优质水源地调查报告》成果分别移交给孝感市国土局和孝昌县国土局。

     

     

     

    大别山连片贫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获优秀

    2018年10月19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成功召开。

    会议现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局长胡里奥·奥里斯·戈麦斯作题为“阿根廷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调查局局长纳穆罕·穆索苏作题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鼓励勘探的举措”报告

     塞阿里昂国家矿业局局长萨尔·温德作题为“塞阿里昂资源治理的再思考”报告

     苏丹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穆德·阿布法蒂玛作题为“苏丹矿业部门概况和投资机会”报告 

    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司长艾哈迈德·本·拉克蒂姆作题为“摩洛哥推动地质知识成为吸引矿业投资的工具”报告 

    玻利维亚冶金矿业部采矿和冶金生产发展部副部长马里奥·维克多·弗洛雷斯·帕齐作题为“维展望多利亚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马里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卡里姆·贝尔特作题为“马里共和国地学合作与展望”报告 

    英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迈克·哈瑞·史蒂芬森作题为“中英地学合作前景与展望”报告

    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合影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召开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刘学浩博士,成功入选中英两国工程院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家培养项目,为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15名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家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唯一入选该项目的研发人才。

    “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隶属于中英两国政府人文对话机制/科技合作框架下的联合科学创新基金(英方称“牛顿基金Leaders in Innovation Fellowships”)项目。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工程院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拟于2018年选派中国优秀科研人员赴英国参加创新成果转化研修班,由中国工程院推荐候选人,英国皇家工程院负责人选的最终确认和项目管理,为牛顿基金合作伙伴国家的技术创业领军人才提供系统的技术成果商业化培训,并建立与英方企业对接的商业网络。

    本项目旨在帮助中国优秀科研人员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创新成果可以是工程领域的任何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申请人需为中国籍科研人员或初创企业家,拥有自主创新成果或技术,并处于准备商业化阶段。刘学浩博士的入选,更加坚定了武汉地调中心水工环地质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信心。

    image001

    英国工程院邀请函

    汉地调中心刘学浩博士入选中英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外事工作管理和国际合作成果共享,检验国际合作成效,交流国际合作经验和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2016年度国际合作成果交流会,局国际合作成效检查组参会听取了成果汇报。 

    会议邀请了五个有突出国际合作成果的团组做了汇报,分别为“美国海岸带地质填图情况介绍”、“滨海湿地国际合作进展”、“中英水合物合作进展与中韩水合物研讨情况简介”、“中越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演化对比研究主要合作成果”、“空压机系统验收和培训成果介绍”。汇报人员主要围绕国际合作服务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的需要、服务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需要、服务于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增强在国际地学界话语权的需要等“四个服务”进行了国际合作成效和经验交流的介绍。 

    会议对参会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外事管理和审批培训,介绍了部、局的相关外事管理规定和外事审批流程。局检查组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审批环节等问题进行了答疑,本次交流会讨论热烈,气氛轻松,有效的加强了沟通、深化了国际合作成果交流。最后,局检查组高度肯定了青岛海洋所外事管理工作和国际合作工作取得的成效。 

    据悉,2016年度,青岛海洋所开展了与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科研院所、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全所共计出访34批次93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到访与合作洽谈41人次。与美国、韩国、越南、英国、日 本、丹麦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出访国家和地区达20余个。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2017年度国际合作成果交流会

    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入选名单,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综合研究项目组获得先进集体称号。

    罗平生物群是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2007年在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并正式命名的。罗平生物群化石种类丰富、保存精美、规模庞大,对研究P/T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复苏、生物辐射等国际古生物学前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探讨罗平生物群的重大科学意义,扩大罗平生物群研究的国际影响,自2010开始,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ichael J. Benton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时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美国肯特州立大学Rodney M. Feldmann教授和Carrie E. Schweitzer教授(十足目节肢动物专家)连续6年前来中国与项目组进行罗平生物群野外考察;柏林自由大学Helmut Keupp教授(时任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长期致力于德国中生代化石库埋藏学和沉积学研究,于2010年考察罗平生物群,并协助项目组成员于2011年赴德国进行三叠纪地层和生物群对比研究。此外项目组还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Jürgen Kriwet教授(中生代鱼类专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Phillip Donoghue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牙形石专家)等开展了罗平生物群鱼类、牙形石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西澳大学、香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3名。

    在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罗平生物群团队和国外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罗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证实了罗平生物群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三叠纪海洋化石库,提出了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和第三次生物大辐射的典型代表等原创性认识,将十足目节肢动物的辐射时间从晚侏罗世提前到中三叠世,提前了近一亿年,改写了十足目的演化历史,在国际古生物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项目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arth-Science Reviews》、《Nature Geo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Scientific Reports》等著名刊物。其中关于世界上首例幻龙类水下觅食遗迹、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最早的空棘鱼卵胎生证据、罗平生物群龙虾化石等学术论文在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2015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是产、学、研、用的典范,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栏目相继播出了罗平生物群6个专题,《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国家地理》刊登了罗平生物群的研究专题,《云南信息报》、《新华网》等国内主要报刊、网络及国外主流媒体均报道了罗平生物群。另外与当地政府共同创建了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促进了我国三叠纪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成功申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罗平生物群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得到了原国际地科联主席Roland Oberhänsli、著名古生物学家殷鸿福院士等人的高度评价。最新版国际著名教科书《Vertebrate Palaeontology》将罗平生物群复原图作为封面。罗平生物群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视,在即将开展的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自然与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中英双边合作项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应变能力历史演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此次在全国共遴选出73个先进集体和239名先进个人,该荣誉是为表彰“十二五”期间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除罗平生物群外,成都地调中心的丁俊、李光明和付修根同志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

    地质遗迹对外开放

    丁氏滇龙标本

    罗平生物群标志

    罗平生物群复原图

    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喜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先进集...

    2015年12月4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英国洞穴探险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十八届中英联合洞穴探险圆满结束。

    本届洞穴探险时间为11月15日至12月4日,工作地点为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与镇雄县,英方参与人员为14人。

    在近20天的洞穴探测过程中,探险队累计探测洞穴22个,共计约20公里。本届洞穴探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作地点为威信县,在9天的时间里探测洞穴10个,洞穴测量12公里;第二阶段的工作地点为镇雄县,在8天的时间里探测洞穴12个,测量洞穴7.5公里。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落马洞、燕子洞、马家洞、黑洞等一些洞穴景观价值丰富,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洞穴。

    本届洞穴探险活动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国土资源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探洞任务结束后,探险队及时把调查成果反馈给当地政府,对当地进行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溶洞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

    第二十八届中英联合洞穴探险圆满结束
      5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座谈会。本次座谈会以“弘扬五四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 展现青年风采 共筑地质梦想”为主题,全所50余名青年职工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青岛所团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立足青年工作者,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围绕所中心工作,激发青年群体活力,展现青年风采。会上还发布了青岛所2014年度青年发展白皮书,从人员基本情况、职称分布、承担项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专利与著作权和获奖情况等六个方面做了介绍,对青年职工的现状和取得的业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期间,邀请青年职工胡高伟博士和裴绍峰博士做了题为“浅谈中英研究差异与启示”和“美国留学经历简述”的分享报告,报告结合自身的出国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对中外科研和教育差异作了比较,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

      随后,与会青年职工结合自身工作,针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一些青年们人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所领导向青年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希望青年职工一是牢记自身责任,能奉献,肯吃苦;二是要把握好定位,保持清醒头脑,做好自我发展规划;三是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爱国爱所,紧跟研究所发展方向;四是要善于沟通,积极为所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为所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要求所团委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的组织引导,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服务青年职工的水平与能力。
      
      座谈会上还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科普团队,并向获聘者颁发了聘任证书。


    工作汇报


    颁发志愿者聘任证书
    青岛所召开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座谈会

    11月3日-4日,“2021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在温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研讨会主题为“因地制宜,构建安全、绿色、宜居的数字韧性城市”。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指导,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联盟、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UK-CARE)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等联合承办。

    海内外的众多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韧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方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规划关键技术、城市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城市地下防灾与安全运维案例、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技术等内容开展了深入探讨;在城市地质调查及其成果应用专题论坛上,就城市地质理论、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智慧服务等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对地质工作如何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成效有很好的启示。

    2021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地质在国际行业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交融思想、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南京地调中心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构建现代地质工作新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国际城市地质合作,建实建强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力争在城市地质领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卢耀如院士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城市地质调查及其成果应用专题论坛 

    2021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成功在温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