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12月8日至12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联合主办的“2018年缅甸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班”在缅甸首府内比都成功举办。来自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及其所属的办公厅、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矿业司、4家矿业公司等缅方代表近50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12月8日的开班式,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叶敏苏代表缅方致辞,对中方提供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机会表示感谢,指出培训班对于加强学员数字地质调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员借此机会认真学习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同时希望进一步扩展中缅数字地质调查的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济师尤孝才代表中方致辞,对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给予培训班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发展研究中心推广数字地质调查并举办培训班的所作的努力、以及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合作的愿景展望。

    这是在2017年度澜湄河合作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发展研究中心和缅甸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部合作共同举办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培训时间8天,其中室内培训5天,野外实习3天。由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研发团队主讲,全程英语授课。内容涵盖从野外数据采集、室内PRB汇总、实际材料图连图、编稿原图制作、空间数据库建库等全过程,同时还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PRB地质图三维建模技术等作了介绍与交流。获得了缅方地质人员的一致好评。

    近两年来,发展研究中心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将技术路线从地质调查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的重心转向地质调查过程以地质知识的流程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建设与应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完善云端采集、处理、建模等智能化功能,积极推进数字地质调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发展,为本培训的顺利举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落实“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或多边地学研究领域的互利互赢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通过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可持续的培训、宣传、推广和技术示范等,扩大其在缅甸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质调查地质填图软件国际化精品以及积极推动中缅双方在地质填图领域的深层次技术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双方将来后续可能的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落地应用提供契机。

     

     

     

    2018年缅甸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2018年11月9日,第八届东盟国家地质填图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南宁顺利开班。本次培训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区域合作资金的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院长等嘉宾和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的18名学员出席开班式。

    本次培训班将重点对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和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进行培训,旨在通过培训提升东盟成员国在数字地质填图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推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在东盟国家的推广应用,进而全面提升东盟各国地质调查数字化水平。本次培训班为期10天,全程英文教学。学员将通过培训系统学习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并通过三天野外填图实习掌握利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开展填图工作,进一步深入对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的理解。

    本次培训班是响应东盟矿业合作发展规划的一项具体举措,自2010年以来,发展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举办七届东盟国家数字填图能力培训班。通过本次培训班将继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领域的技术交流,加强与东盟在地质调查能力建设、矿业数据库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与东盟国家在地质调查其他领域的合作。

     

     

     
     
    第八届东盟国家地质填图能力培训班在南宁顺利开班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巩固和发展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地质矿产领域的务实合作,落实东盟+3(中、日、韩)矿业高官会议(ASOMM+3)上中方对东盟国家开展“矿产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训的承诺。2015817-31日,“东盟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培训及东盟国家石英矿产资源评价与利用培训”在四川成都举行。

    本次培训内容包括跨境成矿规律编图、遥感技术、化探技术、地球物理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以及石英矿产资源评价与利用等。参加培训的人员来自东盟7个国家,包括柬埔寨3人,印度尼西亚2人,老挝2人,马来西亚2人,缅甸4人,泰国2人,越南1人。培训专家分别来自中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科院资源所、地科院物化探所、地科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有关领导出席并致词,回顾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质矿产领域开展的交流合作,总结了在地质科学研究、跨境地质编图、基础地质调查、地学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国际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认为本次培训可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地质学家提供了矿产勘查技术方法交流的良好平台。

    本次培训由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办。

     

     

    开幕式人员合影

    培训会现场

    东盟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培训开班

    今年3月18-24日是第二个“澜湄周”,也是澜湄合作启动三周年。作为第二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周重要活动之一,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办的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下水监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培训班在京开班。本次培训将开展地下水监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培训与交流,提升湄公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管理能力,共谋澜湄国家合作开展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探讨澜湄流域地下水资源合作编图工作机制建设,促进澜湄国家共建、共赢、和谐和发展。来自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17名官员、专家参加此次交流与培训。 

    开幕式上,水环所张兆吉研究员向湄公河流域五国代表赠送了《中国水文地质图》。

    学员表示,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地下水监测技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理论与技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探索湄公河国家地下水监测与开发利用模式,为提高湄公河国家在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也希望借此机会加强与各国同行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互信,为推动澜湄流域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培训计划,3月21日-31日,五国学员将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开展为期11天的地下水监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培训和实地考察。

    据了解,本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周主要包括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澜湄国家地学信息共享机制与技术研讨论坛、澜湄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圆桌会议、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下水监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研讨班、澜湄国家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研讨班等6个方面活动。

    澜湄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是我国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平台,旨在深化六国睦邻友好合作,促进次区域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助力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新贡献。各方将为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将澜湄合作打造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金字招牌”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而共同努力。

     

     

     

     
    2019澜湄地学合作周·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下水监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