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展示交流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研讨未来设想,2015年2月5-6日,召开了2014年度学术成果交流会。

      徐勇所长首先介绍了力学所科技工作在2014年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提出虽然相比2013年在科研任务、论文发表、专著出版、专利申请和奖项获得等方面均有了显著进步,但依旧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行业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差距,2015年地质力学所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十三五”科技规划工作,发挥地质力学的学科优势,围绕国家建设的需求积极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随后,赵文津院士和王二七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继承和发展地质力学思想”、“青藏高原南东向挤出及其构造响应”的特邀报告,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进一步激发了我所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拓宽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我所15位科研人员汇报了我所在华北克拉通元古代成矿作用,华南中生代构造变革与岩浆作用,青藏高原隆升对构造、气候、成矿、含油气盆地改造和地质灾害效应影响,极地地质研究以及地应力测试技术在能源勘探、重大工程区建设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并与参会人员做了深入交流。

      此次学术成果交流会以“成果”为单元,既展示了我所的学术成果,又增进了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同时也是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所将继续加强项目管理与成果集成,并以不同规模学术交流的形式展示和发布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会现场
    力学所成功举办2014年度学术成果交流会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创新引领,实现地质调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根据文献与专利数据库检索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局属43家单位以第一作者机构或者通讯作者机构被SCI-E收录了762篇论文,同比增长62%。局属43家单位中共申请专利369件,同比增长16%,全部为发明专利。有41家单位获得了专利授权,共计5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件。

    论文方面,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导中心发文量位居前列。

    图1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SCI-E论文收录情况(TOP10)

    专利方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申请专利最多,达51件;其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有31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20件(如图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得专利授权数量最多,有55件;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有34件(。

       图2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专利申请情况(TOP10)

    图3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专利授权情况(TOP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地学图情机构,将持续跟踪局属单位在期刊、论文、专利和基金等方面的科技动态,积极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上半年论文与专利成果大幅增长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创新引领,地质调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根据文献数据库检索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局属43家单位以第一作者机构或者通讯作者机构被SCI-E收录了471篇论文。局属43家单位中,有38家单位申请了专利,共计322件,其中,发明专利318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有40家单位获得了专利授权,共计63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7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1件。

    论文方面,如图1所示,资源所、地质所、广州海洋局、地质力学所、水环所、青岛海洋所、地科院、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和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发文量位居前列。

    图1局属单位2024年上半年SCI-E论文收录情况(TOP10)

    专利方面,如图2所示,广州海洋局申请专利最多,达51件。成都综合利用所和青岛海洋所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20件。如图3所示,广州海洋局获得专利授权数量最多,有77件,青岛海洋所有63件。

    图2 局属单位2024年上半年专利申请情况(TOP10)

    图3 局属单位2024年上半年专利授权情况(TOP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地学图情机构,将持续跟踪局属单位在期刊、论文、专利和基金等方面的科技动态,积极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上半年科技成果丰硕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创新引领,地质调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根据文献和专利数据库,今年一季度以来,局属43家单位以第一作者机构或者通讯作者机构被SCI-E收录了243篇论文。局属43家单位中,有18家单位申请了专利,共计45件,全部为发明专利。有40家单位获得了专利授权,共计2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2件。

    论文方面,如图1所示,资源所、地质所、广州海洋局、地质力学所、水环所、青岛海洋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科院、物化探所和成都地调中心等单位所发文量位居前列。

         图1属单位2024年一季度SCI-E论文收录情况(TOP10) 

    专利方面,如图2所示,成都地调中心申请专利最多,达6件。成都综合利用所、勘探技术所和地质力学所均申请了5件,青岛海洋所申请了4件。如图3所示,广州海洋局获得专利授权数量最多,有34件,青岛海洋所有17件,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有15件

                 图2 属单位2024年一季度专利申请情况(TOP10) 

     

                 图3 局属单位2024年一季度专利授权情况(TOP10) 

    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一季度科技成果丰硕

    2018年11月16日-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的自然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的3个子课题在川通过验收。会议由专项项目负责人唐菊兴研究员主持,专家组由陈毓川院士、多吉院士等8位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等3个子课题组负责人的汇报,查阅了原始资料,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经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3个子课题通过评审验收,要求各课题按照验收工作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成果自评报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专项于2015年启动。3个子课题围绕专项确定的目标任务,通过深钻科学编录,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勘查模型建立、矿田构造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引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整装勘查区持续取得找矿突破。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3...

    2019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达到29项,包括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较去年(18项)有显著增长,专利授权数达到历年最高。专利申请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专利申报领域呈现多样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价值显著提升。其中,获批的4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为: 一是“一种具纳米二氧化硅介孔包覆结构的改性沸石及其制备和应用(专利号:ZL201711317833.0)”,提供了一种改性沸石,大幅度提高了沸石吸附重金属的速度,大大增加了沸石吸附去除重金属元素的能力;二是“磺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专利号:ZL201610516128.2)”,实现了石墨烯在室温条件下的高效制备,且制备时间较短,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备石墨烯复杂工艺的问题;三是“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装置(专利号:ZL201610121547.6)”,提供了一种对酸性矿山废水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效去除效果的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具有“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四是“一种酸性矿山废水处理系统(专利号:ZL201811502722.1)”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处理技术,提高了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容易、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能耗低的优点。

     

     

    实验测试中心2019年专利成果显著提升

    为了落实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10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在桂林市签订合作共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岩溶地质实验基地协议。岩溶所主要负责人和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宝增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揭牌。

    会上,岩溶所介绍了所的整体情况和古岩溶油藏研究进展;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介绍了缝洞型油藏岩溶地质实验现状及技术需求。双方表示前期合作成效很好,取得了系列成果,这次岩溶地质实验基地的建立是进一步深化岩溶方面理论研究、加深塔河油田认识、密切双方合作的重要平台。

    共建岩溶地质实验基地是促进双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岩溶缝洞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实验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的产学研示范基地。

    岩溶地质实验基地,能够促使双方开展岩溶机理、溶蚀空间类型和溶蚀孔洞与裂缝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建立不同溶蚀机理的实物物理模型,推进发展基础研究;构建塔河油田大尺度可视岩溶地质剖面模型,安排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教学使用,利于制作研发大模型;选派项目技术人员交叉合作研究,开展双向人员联合培养,进行野外剖面选取与建设、剖面实训教材编制和剖面现场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开放地质实验室、开发及采收率实验室所有资源,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加强合作编制相关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实现标准修编合作;共同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软件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共享。双方商定了2019-2020年度六项具体合作项目。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一行还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和桂林野外观测台站。

     

    岩溶所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共建岩溶地质实验基地

    为使科研人员掌握专利申请的相关技能,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创新的科学化引导,促进科研成果的保护和转化。2019年9月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了“专利基础知识与专利分析实践应用”专题讲座,邀请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情报资讯事业部知识产权总监蔡志勇教授作精彩报告。来自地质院校、科研院所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报告从专利概念、专利申请条件、专利的地域性和独占性等基础知识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专利文献的组成、专利文献著录项目、专利类型等专利知识,对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家的专利编号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际专利分类号IPC的编码规则和构成,最后结合实际介绍了专利检索的途径和技巧,展示了滑坡监测技术年度趋势、热点技术领域的聚类分析等。报告结束后,蔡志勇教授与科研人员和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和答疑。

    本次培训,使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引起了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的重视,培养了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方面的热情,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专利基础知识与专利分析实践应用专...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申报的8项实用新型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得授权,这些技术和装备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和勘查开采提供重要支撑。
      在这8项专利中,“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主辅井结构”、 “一种连续管钻井井下可调导向钻井工具”、“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多分支井微波加热装置”、“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井下微波加热套管短节装置”和“气液分离装置及水体中溶解气的脱解收集装置”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能够提升井身安全系数和作业效率、提高产气量、发挥清洁环保的作用;“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颗粒间微力测试装置”能够通过精确测量水合物地层颗粒间微力来揭示水合物储层泥砂产出机理;“一种正压防爆实验房”及其所含的“一种伸缩式通风橱”采用移动式、模块化设计,在海域水合物和油气勘查开发、深海钻探现场测试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并即将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广州海洋局高度重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系列理论、技术、方法、设备的专利申请工作,上半年水合物工程中心已有1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授权,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创新成果。

      

      

     
    广州海洋局水合物研究新获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处徐友宁研究员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矿渣型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防治方法(专利申请号201310151158.4)”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通知书》。

      该发明专利指出了矿渣型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泥石流的新特性,并根据其新特性和形成机理,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步骤。该项发明专利权获授,进一步彰显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处“地质调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做实做强地质调查项目的同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深化机理研究,并及时将地调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体现了西安中心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和敏锐的行业嗅觉。


    西安中心又获发明专利权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