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印度矿产资源种类不齐全。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仅有89种,煤炭、铁矿石、铬铁矿、铝土矿、云母、石膏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储量和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石油、天然气、铜、镍及部分其他重要金属矿产储量有限,属石油、天然气极度匮乏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印度对境外能源的依存率不断攀升,目前石油对外依存率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的依存率达30%左右。据权威机构预测,至2040年,印度石油对外的依存率将达到85%以上,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印度过度依赖境外石油、天然气、铜、镍及部分其它重要金属矿产,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近年来,印度政府放眼全球,重点着眼于能源资源的全球配置,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外交,积极实施了能源资源全球配置战略,并已初步形成了其能源资源全球配置战略布局雏型,实现了能源资源供应的多元化。

    中国与印度同属世界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新兴经济体,在人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趋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未来,中、印两国围绕资源需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竞争可能将更加激烈。因而,研究印度的境外地质调查战略对我国开展境外地质地质调查、有效利用境外能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印度境外地质调查与全球能源资源战略 

    1. 境外地质调查组织实施机制“三位一体”,政府、职能部门(含专门机构)和国有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在印度政府、职能部门(含专门机构)和国有企业间已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织实施架构,在实施境外地质调查与全球能源资源战略中各司其职。印度政府起牵头作用,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外交;矿业部、石油天然气部等职能部门则负责境外地质调查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为其国有企业境外地质调查搭建合作平台;国有企业则在上述平台上积极进军海外。印度能源部制定了较有效的能源外交策略,其宗旨是积极与油气资源丰富国家拉近关系、寻求合作,策略主要包括与油气资源丰富国家举行国家首脑、石油部长级别的会议,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与目标国成立能源联合工作组和通过签订谅解备忘录、发表声明等形式与这些国家、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2. 构建境外地质调查全球合作网,积极与全球主要能源资源国家成立联合工作组(JWG)

    为了顺利介入目标国的地质调查,促成地质调查合作项目,印度从积极参加或举办各种与能源、地质相关的年会、论坛、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开始,拉近与目标国的关系。之后积极与目标国成立联合工作组,通过联合工作组与目标国建立前沿科学问题合作研究、关键技术联合开发、人员技术培训等长期合作关系,在联合工作中通过不间断地举行双边合作会议的形式推进项目合作,待时机成熟时再签订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例如,2000年至2014年底,印度-俄罗斯联合工作组在14年的时间里共举行了19次联合工作组会议,最终实现了与俄罗斯签订能源地质调查与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目的。目前,印度已与俄罗斯、中东地区、美国、加拿大等世界主要能源国家或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蒙古、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纳米比亚等世界主要矿产资源大国成立联合工作组,基本涵盖了全球主要能源资源大国,初步构建了全球合作网雏形。

    3. 境外地质调查合作目标国以资源大国为主,合作模式以直接投资勘探开发项目为主

    目前,印度的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涉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大洋洲等6大地区25个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世界级能源大国。此外,印度还规划建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等多条跨国天然气管线,但拟修建的这3条天然气输送管线面临多重困难,贯通尚需时日。在矿产方面,已与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南非等世界重要矿产资源国在内的20多个主要矿产资源国家实施了矿产勘查、开发合作项目。

    印度国有企业介入海外能源资源勘查、开发项目方式以直接投资勘探开发项目为主,包括投资参股、投资控股和独资3种方式,以投资参股为主,与合作方联合实施勘探、开发项目;同时,也获得了多个油气项目的独资勘探、开发权益。

    二、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印度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全球能源资源的战略布局,实行能源资源多元化供应战略,已初步构建全球能源资源合作网,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国际能源资源竞争力。中、印两国面临相似的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问题,两国能源资源供应源有所交织,双方竞争态势增强。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印度在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已成为我国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通过分析其境外地质调查与全球能源资源战略,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政府牵头、职能部门搭台、企业进军海外的“三位一体”模式简单实用、有效

    为了顺利推进海外能源战略,印度政府积极牵头,大力推行能源外交。例如,为了有效实施非洲能源战略,在石油部内设置了专门针对非洲能源外交的西非和中非司、东非和南部非洲司、西亚北非司等3个司。这些机构积极同非洲国家开展资源外交,建立合作关系。印度能源外交以“丁”字形战略态势展开,即向北获取俄罗斯油田的开采权,向西建立伊朗到印度的能源安全通道,向东争取缅甸天然气的大部分出口市场。此外,印度还将其触角扩展到非洲、拉丁美洲,形成全球规模的能源外交。目前,其能源外交已取得一定成效,与俄罗斯、缅甸、伊朗、委内瑞拉及中亚各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同这些国家签订了有关能源的贸易与合作协议,购买和参与开发它们的油气资源。印度的能源外交不仅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合作平台,还对其相邻区域乃至整个亚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更引起印度与美、俄、中等大国之间关系的微妙互动。此外,印度政府着力对其国营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进行重组和扩容,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鼓励其参与海外油气投资与开发,由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牵头,负责具体贯彻海外能源战略,争取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获得海外油气资源项目。

     

    图1 印度境外地质调查联合工作组及其合作模式

    2. 借助联合工作组,构建境外地质调查与全球资源战略合作网

    多年来,印度一直奉行“先通过会议、培训、人员交流等多种方式拉近与合作目标国关系,然后成立联合工作组,最后待时机成熟再签订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能源资源“走出去”策略,这一策略易于被合作目标国接受,易于成功获取合作项目。目前,印度已与全球大部分主要能源资源国成立了联合工作组。通过联合工作组,印度已在多个国家实现了获取能源资源合作勘查、开发项目的目的,而且其中的部分油气项目获得了独资运营权。印度通过“先与合作目标国成立联合工作组,待时机成熟再获取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合作项目”的策略是其主要成功经验之一。

    3. 借助多种形式、多边国际组织,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印度通过举办或参加印-非峰会、印-非论坛、Indaba、PDAC、国际能源机构会议等多种形式、多边国际组织活动,积极搭建境外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平台,力争在世界主要能源国家寻求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区块,积极收购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产,与国际能源机构等国际能源组织开展合作。通过国际能源论坛等形式的多边论坛,参与全球能源对话,增强印度在国际能源论坛上的影响力,如在国际论坛上公开探讨“石油市场和价格波动透明度”等直接与印度相关的问题,提高国际影响力。

    (本文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授权发布)

    印度境外地质调查战略与启示

    在蓝鲸一号平台举行主题党日活动

    可燃冰试采好比“豆腐上打钻,金钢钻刻花”,难度可想而知。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中,试采团队特别是年轻人大胆探索,勇挑重担,在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全流程实现自主创新,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向世界宣布: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标志着,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在这支领跑世界的可燃冰试采团队中,组建于2016年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是核心力量。这支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水合物勘查研究团队为主体,集合优势力量组建的科技创新队伍,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年集体。他们忠诚执行部、局党组科学部署,承担可燃冰勘查试采核心理论、技术、装备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很好地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创新探索,铸就试采奇迹

    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背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深耕细作数十年的积淀,是几代地质人持续努力,是试采团队敢为人先、科技攻坚的奋斗历程,更是青年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追逐梦想、创新探索的成长之路。

    要进行试采,选取试采井位是首要任务。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试采工程任务后,地质团队争分夺秒对前期调查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最终锁定神狐海域2个矿体,优选出3口试采井位。

    随着试采准备工作的推进,试采目标调整为“日产万方,持续一周”,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要求地质人员重新审视井位,从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及确保新目标的实现出发,增加第4口试采井。

    年轻博士匡增桂和同事们一起展开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构造控制下水合物系统二次聚集”成藏模式,大胆提出了新的试采井位。2017年3月,试采工程正式开钻,钻杆一根根钻向深海,挺进可燃冰储层,新模式能否经受实践检验,新井位能否达到“日产万方”要求,可燃冰试采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攻坚战的一号工程,30出头的匡增桂压力倍增,他反复地推演着,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失误。2017年5月10日,试采点火成功,熊熊火焰验证了匡增桂及同事们关于水合物成藏模式的新构想,也显示出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在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延续传承下,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地质科学家们已迅速成长起来,有能力有实力担当起新时代新能源勘探开发的重任。

    追逐梦想,勇担生力军重任

    可燃冰试采是一项系统工程,追逐梦想的青年一代,是科技攻坚战的生力军。

    “80后”寇贝贝,曾担任海上石油平台总监,为可燃冰试采事业所吸引,他放弃了国外石油公司开出的优厚薪资条件,2016年加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试采团队。他和团队成员们对国内石油行业市场进行全面摸底,显著优化了试采经费方案和商务合同技术条款。他们数次赴油气开发现场,调研论证试采防砂、生产测试方案以及平台建造等,开展储层改造试验。试采任务重强度高压力大,年轻人也有点吃不消,寇贝贝住院治疗做短暂的休整后,提前出院重返团队,赴平台开展试采。在水合物试采最紧张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仅有寥寥数日返回家中陪伴妻儿,体重也减少了12斤。但作为试采前线指挥部的代表,他圆满完成与合作方的技术对接任务,确保工程安全、平稳和高效运行。

    深海松软未固结储层可燃冰开发是世界性难题,试采团队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引入水井和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对储层进行改造。科技攻坚战,青年冲锋在前。数九寒冬,工程师卢秋平赶赴曹妃甸码头,参与陆地试验的组织实施,在刺骨的寒冷中,一遍遍调整钻具,一次次测量试验数据,顺利完成了储层改造陆地试验工作。但储层改造技术能否应用到深海工程中,这一全新尝试,处处充满着未知的困难。试采开钻了,储层改造的试验开始了。南海海面上高温夹杂着潮湿,青年工程师们轮流驻守在仪表房、混砂泵、振动筛、高架槽等关键点,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各类井下相关信息,调整和优化施工参数。有人把在深海松软未固结储层上的可燃冰试采比喻为“豆腐上打钻,金刚钻刻花”,说的是既要确保近千吨的井口和井下系统可靠安放,还不能破坏像海底软弱的地层,以确保试采不会因为出砂和地层塌陷而失败。经过大胆创新,反复推演,团队成功地完成了极其复杂的井下试采系统安装,并经受住了60天试采的考验。

    可燃冰试采的创举中,青年尤其是具有高学历的青年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中崭露头角。中心60位职工,其中博士20名,硕士34名,70%以上的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尉建功是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国外再好,也没有自己的家好。”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能有机会参与祖国的可燃冰研发工作。2015年他回国后,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基地,成为试采团队的一员。

    试采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大胆启用年轻人。他放手让年轻人去干、去闯、去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挑起重担。试采平台各个组的组长、副组长和一些技术领域的主任、副主任大多都是年轻的“80后”。团队作出决策后,青年骨干们挑起重担,他们夜以继日展开上千次模拟实验,获取上万组的数据,为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保障了试采期间平稳连续产气打下坚实基础;试采期间,他们24小时轮流驻扎现场,在潮湿高温的海上平台现场实时跟踪工程参数,厚厚的工作服经常被汗水浸透;在闷热且嘈杂的振动筛边,他们采集分析水、砂样本,判断储层改造效果,全身被稀泥糊满;他们夜以继日,却无一人叫苦叫累。

    无私奉献,彰显新一代青年风采

    2017年,我国南海可燃冰连续试采60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终于试采任务全部完成了,寇贝贝将最后一批离开平台。他回忆着过去的一幕幕,从试采前的紧张、忐忑、焦虑到而今的释然、欣喜、期待,他感慨在自己的岗位上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问心无愧。一直失眠的他,终于在离开平台的前一晚睡了最踏实的一觉。

    工程组青年工程师黄芳飞,在平台上度过了100多天,他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最难忘的是“苗柏”台风来临的前夜。为了确保测试的延续性,试采团队迎战台风,坚守岗位,最终顺利通过台风考验,为我国海域试采持续采气60天提供了保障。

    康冬菊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承担着试采测井资料解释工作。这位年轻的妈妈因为工作经常出差,只好给宝宝断了母乳。可燃冰试采开始了,接到上平台工作的通知,她狠狠心对母亲说,“妈,你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吧,我得出发去海上了,孩子见到我走肯定要哭的。”就这样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溜出家门,抹抹泪,奔赴试采现场。试采胜利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与宝贝团聚了,她却对工作多日的平台有了一份不舍。综合组组长王静丽温婉而干练,试采期间,负责工程内外协调联络,带队完成了上百件函件和计划拟写,以及数不清的日报、周报、月报,以及接待、后勤、报账等。她和丈夫万庭辉共同奋战在试采团队中,并为此推迟了要孩子的计划。而高挑娟秀的于哲到试采平台工作近两月,她说,“我虽没赶上试采的开始,但坚持到了最后。”她深入了解试采工作的全过程,做好积累,发挥特长,成为优秀的试采工作科技传播者。

    正是这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驱动着中国可燃冰团队追赶世界的脚步,超越发达国家试采勘查水平,实现了我国在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全流程的自主创新,也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年轻的试采团队在这场攀登世界高峰的科技攻坚战,追逐梦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青春风采。如今,已有29人次先后获得各类省部级荣誉。试采团队荣获了“广东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1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

    青春在可燃冰试采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