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2至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重庆组织召开了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交流会。

    交流会上,“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各委托业务项目组汇报了2018年工作进展与成果,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下一步工作安排。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针对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负责人董颖同志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各子项目和委托项目的工作成果,对项目总体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对2019年即将开展的古生物与地质遗迹调查重点工作进行了初步部署。会议还就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如何更好地转化应用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期间,与会技术人员前往重庆万盛国家地质公园的龙鳞石海和黑山谷园区,分别对典型碳酸盐岩石林和峡谷进行了实地考察,为万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提供技术指导。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各子项目和委托业务项目组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项目组成员更深刻地体会到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时,有利于项目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促进项目成果验收稳步实施。

    据了解,2018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二级项目共分为2个子项目、20个委托业务及2个单列子项目,涵盖了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示范、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科普宣传、地质文化村规划建设、地质遗迹数据库开发完善等多个类型,将出版多本画册图集和研学旅行教材等地质遗迹类科普丛书。12月底前将完成所有子项目和委托业务的成果验收工作。

    环境监测院、重庆市土地与房屋管理局、万盛区土地与房屋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相关人员共约7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成果交流会现场

    项目组对地质遗迹科普丛书出版进行研讨

    参会人员合影

    参会人员在万盛国家地质公园龙鳞石海园区野外考察

    参会人员在万盛国家地质公园黑山谷园区野外考察
    环境监测院在重庆召开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交流会

    2020年6月下旬以来,我国主雨带之一重庆市从南到北多个区县迎来暴雨和强降雨天气,降雨量达到历史同期最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积极响应部、局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求,全方位支撑重庆市多个区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2020年7月2-3日,水环中心与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共同组成自然资源部重庆专家组对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滑坡,綦江工业园区新发滑坡,綦江县境内渝黔铁路区域滑坡,綦万高速泥石流,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方丘滑坡进行应急调查和处置,认真研判滑坡变形态势,科学提出应急处置意见,保障了万盛经济开发区滑坡影响区域500人,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方丘滑坡影响区域32人及相关工厂交通设施安全。

    2020年7月15-20日,受重庆市自然资源安全调度中心委托,水环中心积极响应,联合重庆市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及当地人民政府对重庆市长寿区凤城街道滨江路白沙湾长江左岸岸坡垮塌,重庆市丰都县武平镇百集山村五家坡滑坡,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云门村余家岩孤石崩塌,重庆市云阳县水口镇火石岭滑坡及枣子坪滑坡,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万家坝滑坡、菜公坡滑坡、瓦铺子滑坡及乱石窑沟泥石流进行现场应急调查及紧急会商,提出增设巡视员,加强人员管控,修建应急排水沟,孤石清除,坡面加固等针对性措施30余条,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水环中心将持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及部、局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积极响应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需求,全力支撑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重庆南川区三泉镇方丘滑坡现场应急指导 

    开州区敦好镇云门村余家岩孤石崩塌现场应急调查 

    长寿区凤城街道滨江路白沙湾长江岸坡垮塌后续影响现场应急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乱石窑沟泥石流现场应急调查

    水环中心全力支撑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入汛以来,南方部分省份持续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险情。从7月4日开始,新一轮持续性强降雨从西南地区东部一直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等地,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建立专家汛期驻守工作制度,向各省派出专家组。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名地质专家奔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研判重大灾害风险,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和避险措施建议,协助和指导地方防灾减灾。

    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山体滑坡现场

    专家远程会商:贵川要特别注意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

    按照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紧急组织云南、贵州、四川等重点地区的相关单位人员,针对新一轮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远程会商。

    环境监测院通报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结果和四川东南部局部、贵州西部和北部、云南东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建议加强防范。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人员分别介绍了区域降雨预报、风险预警和防御准备情况,表示针对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形式,三省已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和技术力量配备,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处置准备工作。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巨能攀等专家,依据雨情水情灾情实时监测信息,分析了三省灾害地质条件及灾害机理机制,建议技术支撑力量应提前下沉至一线,加强隐患巡查排查,特别注意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全面做好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的手段,保障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撤离至安全地带。

    依据会商研判结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要求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针对近期面临的强降雨叠加效应,继续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值守等工作,高风险地区要强化应急避险转移,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落到实处。

    贵州专家组:为铜仁石板村滑坡 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地质专家在石板村滑坡现场调查

    7月8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石板村梨子树组因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个村民组共113户、507人不同程度受灾,19户房屋被淹埋,60户房屋受损。

    接到险情报告后,自然资源部派出的汛期驻守贵州省专家组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滑坡周边现状,分析风险隐患,研究抢险救援方案。专家组从地质角度对滑坡区二次滑动的可能性、现场救援队伍安全保障等进行指导,提出了暂不进行滑坡前缘机械开挖,加强滑坡分区监测,加密上游河流水文监测、改道河流段流线变迁与侵蚀监测等应急处置建议。截至发稿时止,自然资源部汛期驻守专家葛华受任为本次滑坡应急处置专家组技术顾问,继续指导后续抢险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据悉,贵州专家组于6月21日赶赴贵阳,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取得联系后,根据当地雨情气象预报实际,确定了地灾巡查督导的方案。其后,专家组深入遵义市凤冈县、黔南州惠水县等地,实地指导惠水县濛江街道后村米开组滑坡灾情应急处置,以及凤冈县石径乡两河口村黄泥堡崩塌专业监测点预警后核查。

    7月2日,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为严防次生灾害发生,震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部署了毕节、六盘水、安顺等既是地震影响区又是地灾高发区的震后地灾隐患排查工作,共发现新增隐患点3处,已知隐患点变化3处,均已逐一落实防范措施。专家组强调,要紧紧依靠驻守技术保障单位和当地群众,继续深入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尤其是对地震影响区、本次暴雨落区、地灾高发区重叠区域的排查。

    湖北专家组:紧急驰援黄梅县袁山村滑现场救援

    专家组在袁山村滑坡现场调查巡查

    7月8日凌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3组突发山体滑坡,导致5户9名群众被埋。8时40分,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指示,紧急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

    专家组到达滑坡现场后,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立即展开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查明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沙裹挟花岗岩块石、大块石、树木,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度,堆积厚度2米~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将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发生滑移的区域,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两处便携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为最大程度争取救援工作最佳时间并防止造成次生灾害,专家组昼夜轮班值守,冒雨进行巡查,并提出了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等专业建议。

    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随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再确定回迁方案;二是对滑坡造成的危房进行拆除,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要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据悉,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工作部署,组建5个专家工作组指导中南五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组建的又一个应急处置专家组。

    重庆专家组:加强对滑坡险情的调查和研判

    7月1日,自然资源部派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赴重庆指导协助当地开展汛期地灾防治相关工作。

    7月2日,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对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一处滑坡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经研判,专家组认为目前滑坡变形强烈,危险性高,强调该地区已撤离人员暂时不能返居,并提出了在滑坡后缘修建应急排水沟、坡顶挖土减载、坡脚反压及挡墙排水孔疏通等4条应急处置意见。专家组还对綦江工业园区一处新发滑坡进行应急调查,初步判定为滑坡初期微变形阶段,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做好巡查和监测工作,并对綦江区境内影响渝黔铁路安全的滑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指导。

    7月3号,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会发生滑坡险情,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及地方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前往开展应急调查。专家组认为,滑坡处于临滑阶段,危险性极高,当即提出临时撤离受滑坡影响区内的居民,挖断通往滑坡体上的村道并拉警戒线等应急处置措施。7月4日上午11时许,该滑坡体下滑,导致农田、通村公路损毁和2处房屋受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调查,滑坡仍有残留体约2000立方米,处于欠稳定状态。在专家组建议下,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驻守地质队再次进行排查,进一步明确了危险区范围。

    浙江专家组:密切关注地灾监测数据变化

    驻浙江专家组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派出专家组赶赴浙江,联合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对多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地质灾害形势进行了研判。

    专家组建议,对前期过程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加强短时降雨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实时预警工作。对监测数据显示有位移的新昌县陈家山滑坡,建议增加巡查频率,密切关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

    7月8日~9日,浙江省衢州、丽水及杭州西北部区域大部分地区短时降雨量超过30毫米/小时,丽水市庆元县、龙泉市等部分地区发布了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浙江专家组与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保持联系,密切关注雨情,研判目前地质灾害形势,做好随时派出调查技术指导的准备。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派出地质专家奔赴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等地,开展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避险巡查指导工作。

     

    汛期驻守,地质专家把脉地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