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宣传弘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先进事迹,更好地激励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11月16-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局系统组织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告巡讲活动。

    按照局党组部署,在一周的时间里,先进事迹报告团分别在北京学院路片区、百万庄片区、廊坊片区和成都片区召开4场先进事迹巡讲报告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地科院党委书记严光生分别出席有关片区报告会。

    围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6位报告团成员分别以《凝心聚力勇担当、履职尽责讲奉献》、《忠诚铸就伟大奇迹》、《不忘初心、报效祖国》、《在一波三折的创新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青春铺设成功阶梯》、《使命和责任让我们坚守》为题,从不同的侧面深情讲述了试采团队攻坚克难、敬业奉献的感人事迹,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诠释了讲政治、顾大局的政治品格,展现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彰显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展示了精诚团结、凝心聚力的合作精神,弘扬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四场报告会场场爆满,共有13家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一千多名党员干部职工参加聆听。现场党员干部职工深受感染,纷纷表示,要以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的先进事迹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把握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牢记责任、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都地调中心报告会现场 

    物化探所报告会现场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报告会现场

    地科院报告会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
      一
      大副蒋和平操着浓郁的四川话承诺,一定在可以看到日出的好天气叫醒我。
      说这话的原因,是船行几天,还从没看到过红日从大海尽头天边磅礴跳出的场景。 “只有天气特别好的时候,才能看到那种真正的日出,大多数时间,会有云。”蒋和平说,他是值大夜班的,工作时间是两段:凌晨4点到8点,下午的4点到晚上8点.
      与陆地比较,海的线条简朴很多,就是云、海水,白日里的太阳、雨和夜晚的新月、星。可就是这些简朴的东西,变幻出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让人痴醉。那是云海交汇、光影瞬息万变的灿烂黎明与绚丽傍晚;是海水时而如缎面般波纹涌动,时而如镜面宁静平滑,时在暴风雨击打下呈现出的狂涛巨澜;是白灼刺眼的正午和完全会被漆黑恐吓住的夜晚。常出海的人,习惯这些风景如同习惯自己晒黑的皮肤,可对于第一次出海的记者,每一天、每一刻,都在被自然美折服。
      船长孙雁鸣告诉我,西太平洋是台风的发源地之一。风搅动了海洋。
      还有一个代表人类参与海洋的元素,船。

      二
      海洋六号是国内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科考船之一。106米长、17.4米宽、排水量4650吨、全封闭、能够承载上千件先进仪器、集多种调查手段为一体。当人类能够运用如此先进的船进行海洋资源环境调查的时候,它其实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是的,正因为这种宽阔,我们今天能够行驶在海上。但行船人从来最先考虑的正是人与海的关系。
      17日,海洋六号出征。风浪大,海况不好,船长孙雁鸣决定避开台风,先到采薇海山作业。行船两天,所有新上船的人,需做两件急事: 抵抗晕船反应和接受各种规范培训。
      晕船的表现是恶心,三层的厨房17、18日人最少。但对于我,比吃不下饭更糟糕的是走不稳。一切都在晃动:床是摇晃的;为了防止摔门,门必须扣死;洗脸刷牙喝水都需紧靠墙面或者抓牢东西;进屋会一屁股跌倒在凳子上。
      安全培训从16号晚上开始一直到18日轮番进行。小帅哥三副李楠领着新上船的人走过每层甲板,教如何穿救生衣,告诉大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何弃船求生;专业组召开会议进行生产安全培训,强调作业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17日下午3点,广播传来急促的警报,人们沿着走廊标注的逃生路线跑到5层甲板。头顶是救生艇,橙色救生衣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在全员大会上,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对第三航段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除了强调要饱满精神完成任务,还说了几件具体的事:注意船舶和个人的安全,保持清洁卫生、坚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
     
      三
      在晕船反应强烈的人中,张艳算一个。她是本航段除记者之外唯一的女性。与别人不同,张艳倔强地坚持吃早餐。大洋的早晨,一过七点,甲板上的光线就刺眼起来。张艳在走廊中晃着走,看我过来,灿烂地笑。
      从19号进入工作区域后,调查人员也都开始排班轮岗。张艳分在三组,值班时间是晚上7点到凌晨1点半。
      和陆地上的野外地质工作一样,调查船对人员的要求也是生活尽可能简化,体格尽可能强壮,专业尽可能精湛。考虑到长时间海上作业的风险和艰苦程度,很少派女性上船。海洋六号从2011年首次大洋远航几年来,来过船上的女性,一共才10多名。
      仪器室两个茶色笔筒里,五颜六色的纸质玫瑰花令人惊喜。首席科学家助理杨永告诉我,这些都是上航段女生留下的纪念品。为了找到五颜六色的纸,男同胞可费劲了。鲜艳精致的花儿做好一个被抢走一个。枯燥的海上生活,突然平添了几分陆地气息。
      张艳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做海洋地质课题,到海洋六号是学习几种采样方法。她说,晕船厉害的时候,就强迫自己睡觉,有时醒来仿佛回到老家,几次差点出声喊老爸。

      四
      19日是首席科学家助理张东声的35岁生日。这天他最忙。上午讲课培训锚系回收和释放的方法,下午一直埋头在仪器室,忙着明、后两天锚系回收工作的各种准备。
      连续4年在这条调查船上过生日,张东声已经是年轻的“老海六”了。出任锚系回收总指挥,在20、21日锚系回收的作业中,这个文静的小伙子,手持对讲仪,在3、4、5三层甲板之间跑前跑后。
      新上船的人员对生产作业流程多比较生疏,连着两天的行船,首席科学家邓希光都在督促进行不同仪器方法的培训工作。大家感慨,这条船上,无论是船员还是调查人员,工作节奏都是24小时全天候。

      五
      海上作业两天,一波三折的故事不断上演。
      先是船上的动力系统出状况。就在行船的前一天晚上,两个动力不运转了!什么情况?电机员余天明着急上火,一直在集控室检修,毛病终于找到,原来掉闸了。孙船长松了口气,可以正常起航了。
      从20日到21日,锚系回收作业连续进行。4条去年投放的锚系,装载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沉入海底一年了,此刻要全部回收。
      海况很好,发出信号、寻找浮标、抓住并拖到船上,一系列的工序完成顺利。最长的一条锚系,竟然在1个小时内完成,顺利的程度超出想象。
      “只剩一条很短的锚系了,今天应该早早收工”,人们顺理成章地推测。没想到,信号发出后,始终得不到反应。
    值班人员抱着发信号的仪器,绕着船甲板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到处跑。2个多小时后,反馈信号终于出现。当这条锚系成功回收到船上时,已经到了晚饭的点。杨永笑着说,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回收锚系海上作业


    顺利完工开心笑


    夜间甲板作业


    夜间甲板作业的团队
    《总编辑手记》: 海六素描

    由《探矿工程》杂志编辑部发起、业界广泛推荐,经业内专家学者投票推举产生了2016年探矿工程十大新闻,现介绍如下。

    一、祁连山冻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成功进行了开采试验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承担的我国祁连山冻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与工程2016年完成了三井地下水合物层水平定向对接施工,并成功进行了开采试验。该项冻土层水平定向对接井施工及开采试验施工工程是国内外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小曲率半径进行三井地下水平对接并进行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的工程。项目组利用“慧磁”中靶定向对接技术在两井之间只有310m距离的两井之间实现地下340m准确对接,水平定向对接井到达目标点的位置差仅有20cm。

    由于采用水平定向对接钻进技术使得水合物层在地下连通,大大提高了冻土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效率,连续试采排空试燃23天,开采气量1078m3。达到了降压及加热开采的目的。利用水平定向对接井钻进技术水合物层地下大面积连通,增加水合物释放自由度,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属于首次。

    二、松科二井四开顺利完井,井深达5922.58m,2016年度取得丰硕成果

    11月2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承担的松辽盆地科学钻探“松科二井”井深达5922.58m,四开Φ216mm取心进尺1380.34m,获取岩心1285.13m,采取率95.23%。超额完成年度设计深度5800m的任务目标,同时完成了高温井段的测井、录井、固井工作,四开已顺利完井。

    “松科二井”四开于2016年3月30日开钻,6月19日超越我国大陆“科钻一井”(CCSD-1)工程5158m的终孔深度,成为亚洲科学钻探工程第一深度,也是自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组织(ICDP)成立以来,全世界最深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四开钻井工程,继续沿袭长钻程取心钻进,在Φ216mm井段实现了“同径取心、一径完钻”,并在三筒联装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成果,创造了四筒联装单回次取心钻进超过40m的世界纪录。

    此外,2016年度取得的成果还有:研制完成Φ178mm常规涡轮钻具、Φ108mm投入式绳取涡轮钻、Φ194mm中空绳取涡轮钻,涡轮钻取心实验获得初步成果;开展了大口径绳索取心钻具的研制及应用研究;在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究及应用方面,四开采用了抗210℃钻井液体系,顺利完成了全部的钻进、测井施工,未发生因钻井液问题导致的井下复杂情况;高温高压随钻测温技术进展顺利,获得了钻进时全回次的钻井液循环温度曲线,有效地指导了抗高温螺杆马达及钻井液体系的应用,也为高温固井提供了基础数据。

    吉林大学自主设计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也在“松科二井”5900多米井深的试验中验证了其性能的可靠性。“地壳一号”钻机拥有一套自动化钻井装置——自动摆排管装置、自动拧卸装置、自动锚道装置等,还有国内最大一台全液压顶驱装置,在国内超深钻机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

     三、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全取心第一深井——CSDP-2井顺利终孔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施工的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孔顺利竣工。CSDP-2孔于2015年3月29日正式开钻,于2016年9月13日结束,历时530余天,终孔孔径98 mm,孔深2843.18m,全孔岩心采取率97.7%。

    CSDP-2钻孔是我国南黄海中部隆起全取心钻探第一孔,不仅在地质上首次揭示了南黄海中古生界碳酸盐中油气的存在的多项成果,在海洋钻探施工方面还获得了海洋地球科学钻探全取心孔深世界之最的记录。另外,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海洋钻探平台,使钻探成本降为同功能石油钻探平台的1/10。多项新取心技术在钻探施工上的应用,使取心率远超同行业水平。

    四、“第四届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

    主题为“环境•生态•资源——探矿工程服务民生新战场”的“第四届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15—1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会议由《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辑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1计划-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成都捷丰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地勘、有色、冶金、煤炭等系统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规模盛大。

    我国地质工作的重点正在进行战略性转移,钻探技术(岩土钻掘技术)的服务领域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从地质矿产勘查的主战场逐渐转向服务民生的新战场,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土壤和矿山生态恢复、非常规能源的勘采等领域,探矿工程技术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届研讨会梳理了以往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下一步需要研究和攻关的课题,对于整个行业适应这种转变、在困境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国内首次大口径钻孔救生成功,钻探技术显神威

    2016年1月29日22时48分,在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坍塌事故发生36天后,被困井下的4名矿工,通过大直径救援钻孔成功获救。这是我国大口径钻孔救援成功的首例、也是世界上的第三例,创造了矿山事故救援的范例,在矿山救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内矿山救援成功案例几乎都采用了井下救援的巷道掘进方式,但在平邑石膏矿坍塌事故救援现场,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案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在大口径钻机开钻之前,救援人员先打通小口径的“保命孔”,向井下投放食物和饮水。

    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式在国内还没有成功先例,全球范围内也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魁溪煤矿矿难和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上成功过。为确保万无一失,救援指挥部调集了3台施工口径超过700mm的钻机投入作业,24h不间断施工。事故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给大口径救援孔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地表至井下巷道顶板220m,灰岩层、砂岩层、石膏层和石灰岩交替出现,坍塌造成地质不均多次导致钻头打偏,钻孔过程中频繁掉落的石块也经常卡住钻头。钻孔过程经过“一波三折”,最终顺利贯通。

    此次抢险救援,地质钻探技术发挥了特殊的优势,为抢救被困人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2016年7月4日23时,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在山西沁水中村煤业公司“7.2”透水事故救援中,精心组织,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采用空气正循环钻井工艺,快速完成了直径215.9mm、井深114m的生命通道,为成功营救被困矿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被困井下120多个小时的8名矿工成功获救。

    六、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干热岩资源勘查GR1井施工进展

    由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负责施工的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干热岩资源勘查GR1号井钻探施工项目,设计孔深4000m,于2016年11月上旬进行了井底测温,在孔深3600m时温度达204℃,2016底已钻至孔深3705m,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该钻孔是目前国内深度最深、温度最高的干热岩钻井,施工过程中,在钻具组合、高温泥浆及高温泥浆堵漏、超高温测井技术、高温防喷技术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究。采用了高温螺杆复合钻进工艺及复合钻进取心工艺,大大提高了钻效和岩心采取率在钻进取心过程中使用了新型涡轮钻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施工同类干热岩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做了相关技术储备。

    七、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昆仑站冰芯房钻取出一支长3.55m的深冰芯

    当地时间2016年1月5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在昆仑站的冰芯房钻取出一支长3.55m的深冰芯,这是本次考察队钻取出的第一支深冰芯。中国南极深冰芯科学钻探是国际上第一个在Dome A地区开展的深冰芯钻探项目,Dome A地区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温度最低、年降雪积累率最小的地方,成为国际科学家公认的最有可能获取达百万年尺度古老冰芯的希望之地。深冰芯记录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是研究地球系统气候变化机制的基础,而地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规律的探寻是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影响程度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在昆仑站钻取了650多米深冰芯,这不仅刷新了我国深冰芯钻探记录,同时使我国钻探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冰芯钻探经验。深冰芯样品将被妥善运回国内进行物理化学分析,进而开展100多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针对古气候研究前沿课题进行攻关研究。

    八、膨胀套管技术在页岩气井和大斜度孔中成功应用

    2016年6月24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钻孔“支架”修复技术——“膨胀套管护壁技术”在广西柳州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工程雒容1井1470m孔深处成功护壁。广西柳州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工程雒容1井在钻至1470m处白云岩与泥岩过渡处,发生了严重缩径坍塌孔内事故,在调整泥浆未取得效果后采用水泥封堵处理,共7次注入水泥均未取得较好效果,3个月无法正常作业。最后采用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仅用了6天即成功对该缩径坍塌孔段进行了护壁,避免了钻孔的报废。

    本次施工是膨胀套管护壁技术在页岩气井孔的首次应用。此次膨胀套管技术的成功应用,验证了膨胀套管护壁技术在解决不同类型井孔的复杂孔内事故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军页岩气钻探领域。

    此后,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又在山东西岭矿区ZK92-7号钻孔护壁中应用成功。ZK92-7号钻孔设计孔深1600m,设计终孔口径75cm,设计孔斜13°,实测孔斜20°。该孔在施工到1217.1m处遇到近2m长的风化破碎岩段,并伴随有严重的涌水,继续施工至1293m,孔内的掉块涌水现象加剧,无法正常施工。采用膨胀套管护壁技术成功对该事故段位进行了封堵,恢复了正常钻进作业。

    至此,由勘探技术所自主研发的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已成功攻克了地质钻探超深井护壁、长距离连续护壁、页岩气井护壁、大斜度钻孔护壁等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全面应用也为我国的地质钻探事故处理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8

    九、大直径组合式加重管绳索密闭取心钻具在页岩气勘探钻进中获得成功,创国内Φ152mm口径绳索密闭取心钻探2328.18m最深纪录

    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探矿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大直径组合式加重管绳索密闭取心钻具,在安徽省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浙江省临安页岩气勘探区块LC01井中进行试验,一举获得成功,该孔于2016年1月30日终孔,终孔深度2328.18m,创Φ152mm口径绳索密闭取心最深纪录。

    该钻具是将Φ114mm普通绳索取心钻杆连接Φ150mm加重管及钻具和Φ152mm特殊钻头的组合方式,同时将绳索取心内管总成设计为密闭取心结构,解决了大直径绳索取心孔底加压和页岩气不提钻密闭取心保气、防污染技术难题。该组合钻具不仅具有孔底加压、绳索密闭取心功能,而且具有钻具工作稳定、保直防斜、钻孔环空间隙大、冲洗液上返阻力小等特点,完全满足页岩气勘探钻探技术要求。本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

    LC01井采用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制的TDQ-3000型变频永磁电动直驱式顶驱钻机施工,在页岩地层中钻进最高时效达3.2m,平均时效1.0m,绳索密闭取心成功率达100%,密闭取心成本仅为石油钻井密闭成本的10%,钻孔孔斜率与同一区块采用常规绳索取心钻进的钻孔相比由1.1°/100m降低至0.2°/100m,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大直径深孔绳索密闭取心钻探(井)技术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另外,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承担的“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项目已被安徽省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十、覆盖层钻探新方法——空气潜孔锤取心跟管钻进技术研发成功

    覆盖层是指覆盖在基岩之上各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和沉积物,采用常规的回转取心钻进方法钻进,普遍存在钻进效率较低、岩心采取质量较差等问题,不仅影响地质勘查进度,还影响地质勘查的客观评价。长期以来,业界从各种泥浆护壁工艺入手,期待解决孔壁垮塌和取心难题,但收效甚微。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针对覆盖层钻孔易垮塌、岩心松散易被泥浆冲失和钻孔漏失等钻进技术难题,加强技术攻关,从保护孔壁和保护岩芯入手,采用空气钻进原理,将常规的回转取心钻进方法与潜孔锤跟管钻进优化组合,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覆盖层钻探新方法——空气潜孔锤取心跟管钻进技术,既有效提高了钻探效率,又大大提高了取心质量。

    该方法采用空气作为冲洗和冷却介质,不需要液态介质(泥浆),对地层稳定性无影响,不会产生渗漏污染地层和地表,并且施工场地占地面积较小,钻孔施工周期短,对地表植被影响较小,地表植被容易恢复,是一种环保、优质、高效、成本合理、实施更容易的钻进方法,为“绿色钻探”的浅层钻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2016年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云南革香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双诺村十字路组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钻孔深度240.2米,涌水量230吨/天。可解决当地十字路、发羊坡、双诺村等村寨1000多人的饮水和1000亩烟叶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该探采结合孔位于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十字路屯,工作区属岩溶高原地貌,二级地貌类型为溶丘洼地、丘丛洼地和丘丛谷地地貌,为下二叠统阳新组(茅口组)厚层灰岩含水岩组裂隙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状灰岩,钻孔位于地下水径流区。工作区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耕作均靠天吃饭,雨季蓄水于屋顶、水窖,枯季饮用水窖水,卫生条件极差。为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地方政府曾组织在该地及周边地区实施过4个探采结合孔,均未能成功钻遇主径流带,成井。

    项目组在进入工区开展工作后,与当地政府、群众组织多次沟通交流,明确需求。在进行详细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后,选定靶区。经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水文地球物理勘探验证确定孔位,组织编制了钻孔设计方案,组织云南省地质工程勘查总公司进场钻探施工。钻探施工条件差,施工用水均采用罐车拉水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成功钻探。

    施工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提取的岩芯较破碎,漏水量较大,一直未见反水,直至198米方有水上返。终孔后,进行试抽,第一次试抽,仅15分钟就掉泵,第二次试抽,亦仅抽水30分钟。了解到施工情况后,项目负责人梁彬研究员亲自到现场组织试抽,果断将泵下放至200米,进行反复抽水洗井,将淤积的淤泥洗净后,成功出水。

    目前,另一口位于发羊坡屯的探采结合孔也在紧张施工中。

    十字路钻孔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杨家坟-双诺群众饮水难题,同时也为评价下二叠统阳新组(茅口组)灰岩地层赋水性提供了基础参数。 

    云南岩溶高原地区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