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0年10月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召开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成果报告会,总结交流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研讨“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累计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产地152处。这些矿产地大都转入后续的勘查和开发,为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降低了风险,提供了大量的勘查后备选区。

        (二)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其中:煤炭1300亿吨、铁矿石50亿吨、铜3850万吨、铝土矿4.49亿吨、金1830吨、钾盐4.68亿吨。在此基础上,商业性矿产勘查及时跟进开展进一步详查、勘探,从而实现了在资源高消耗的情况下,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却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截止2009年底,煤炭、铁矿石、铜、铝土矿、金、钾盐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分别比2001年底增长28%、11%、16%、30%、42%和23%。

         (三)重要矿产资源均实现找矿突破。一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发现。松辽盆地外围、西北银额盆地、西南中上扬子盆地三大陆域油气新区,已证实具有较大勘探远景,新圈定出一批战略选区。新疆东部等煤炭资源整装勘查新增资源量超千亿吨,为今后煤炭资源普查和“西煤东运”工程提供了地质依据和资源量支撑。二是铁、铜、铝、钾盐等国家紧缺矿产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铁:新发现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新疆阿吾拉勒、西藏尼雄等一批大型铁矿,新增铁矿资源量50亿吨,开创了我国铁矿找矿新局面,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铁矿石资源基地。铜:新发现西藏驱龙、云南普朗、羊拉、新疆土屋—延东等大型—超大型铜矿,新增铜资源量3851万吨,有望形成西藏冈底斯、滇西北、新疆东天山等新的国家级铜矿资源基地。铝土矿:在山西交口—汾西、河南济源—新安、桂西南、黔北等地区新增铝土矿资源量4.5亿吨,为传统的铝土矿资源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钾盐:柴达木盆地显现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初步估算钾盐资源量2.14亿吨,罗布泊大型钾盐矿已规模开发。三是铅锌、钨锡、金银等优势矿产开创找矿新局面。铅锌:在扬子周缘、念青唐古拉、豫西南、西南天山、西南三江北段等地区铅锌找矿取得重大新发现,新增资源量8355万吨。钨锡:新发现湖南白腊水、锡田,新疆白干湖,甘肃小柳沟等一批大型以上钨锡矿,新增钨矿资源量106万吨、锡矿资源量264万吨,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钨锡矿产资源在世界的优势地位。贵金属:青海大场、辽宁青城子外围、内蒙古朱拉扎嘎、海南抱伦等地区金矿以及川西、豫西南等地区银矿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新增金矿资源量1830吨、银矿资源量85165吨,显著提高了我国贵金属资源的保障程度。

        (四)初步形成藏中铜矿基地、滇西北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东天山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罗布泊钾盐资源基地、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基地、阿吾拉勒铁资源基地、乌拉根铅锌资源基地、念青唐古拉山有色金属基地、祁漫塔格有色金属基地、大场金资源基地等十大新的资源接替基地。

        (五)我国东部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开展的“攻深找盲”等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北方老钢铁基地、长江中下游铁铜基地、南岭钨锡资源基地、秦岭铅锌银资源基地、武夷铅锌银资源基地等一批老资源基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实施,推进一批新的国家级战略资源基地的形成,进而有望大幅提高国内重要矿产保障能力。油气新区、新层序远景调查,有望开拓一批新的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东疆地区探获千亿吨级特大型煤炭资源基地,为“西煤东运”战略提供了资源保障。我国西部地区新探明西藏驱龙、云南普朗和新疆土屋等特大型铜矿,有望形成3-5个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为近期形成规模产能奠定了资源基础,将使我国铜矿开发利用格局发生重大战略西移。新发现的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资源基地已迅速转化为产能,大幅提高了我国钾盐自给率,将改变了过去青海察尔汗盐湖一枝独秀的钾盐生产格局。随着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以及冀东等一批隐伏铁矿的发现,开辟了我国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有力推进新一轮铁矿勘查热潮。此外,新疆阿吾拉勒铁铜、乌拉根铅锌矿、西藏念青唐古拉有色金属、新疆青海大场金矿等一批资源基地初显雏形,将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南岭钨锡矿、秦岭铅锌银矿、武夷铅锌银矿等一批传统资源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6年启动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我国的矿产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国情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总体资源查明率平均为36%。煤炭、铁、铜、铅锌、铝土矿、金、钾盐、钨、锑等预测资源量至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2~3倍;锰、镍、锡、钼、磷等预测资源量是查明资源储量的1倍以上。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老矿山深部及其外围和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不断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大调查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

    工作中的王江陵

    消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如果不是那坚定的眼神,可能站在人群里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地质老兵,却不辞辛苦、专注地坚守在隆隆机台近3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钻探机长王江陵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书写着新时期地质人的华丽篇章。

    在“三尺机台”上放飞梦想

    王江陵是重庆大山里走出的孩子,绿色军旅一直是他的向往和追求。高中毕业后,长江沿岸的迷人风景和安逸生活没有留住他追逐梦想的步伐,在征兵的最后一天报了名,自此踏上了北上的军列。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当时的钻探中队,经过几个月野外生活,很快就迷上了机台,望着高耸入云的钻塔,听着隆隆的钻机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钻探上干出个样来,把“三尺机台”变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

    工作中,他每天除了配合其他班组成员工作外,从不离开钻机,时刻守护在钻机旁观看班长操作,仔细琢磨班长操作的每个动作,特别是孔内出现事故的判断和处理,都引起他强烈的兴趣。业余时间,他还自购一些有关钻探知识的书籍,仔细研读,认真向机长、班长请教。王江陵坚信“万事成功不离思索”,要学到一技之长,关键的是要用心用脑,勤于实践。经过不懈努力,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熟悉了钻机操作、泥浆配置等工作流程,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第四年当上了机长。经过长期实践,他成功总结出了绿泥石化地层孔故预防与处理五步法、适合不同复杂地层冲洗液六种配方深孔钻进操作参数,为复杂地层深孔钻进积累了宝贵经验。2018年部队转改,像他这样的老同志完全可以转业回乡,伏在年迈的父母膝下照顾父母妻儿,更有地方企业开出高薪聘他到地方工作。确实有太多的理由让他动容,但是他最后毅然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因为,他深知,人员回流后,单位钻探骨干缺失严重,作为一名老同志、老党员,他不能离开;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一直眷恋着培养他的单位,热爱着钻探这份工作,恪守着当初的誓言。他内心深深地明白,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和青春都洒在这“三尺机台”,才算对得起当初的铮铮誓言。

    在平凡岗位上努力作为

    王江陵时常教育机台人员,工作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工作中,无论是机台搬迁还是事故处理,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坚持吃住在机台,随时了解掌握机台的情况,保证了机台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时刻给机台的其他人员做好榜样,有效调动了机台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江陵深知,“个人过硬不算硬,集体过硬,才是真的硬。”在刻苦钻研技术、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他更加注重为单位培养钻探人才。为使团队成员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引导成员认识到学习钻探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骨干认真教、班员认真学”的浓厚氛围。每次钻孔施工结束后,他都要召开机务会查摆存在的问题并总结预防事故的方法,所带成员更是先后掌握了新型XY-8钻机、XHY-6钻机、XY-5钻的操作和使用,机台整体钻探技能进步明显。2013年,王江陵带队施工的313ZK11524钻孔,创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2003.9米深孔记录;2021年,带队施工的100ZK20312钻孔,解决了钻进过程中如何保持孔壁的稳定性和钻孔护壁防坍塌难题,实现哈达门沟矿区前山复杂地层钻探施工新突破。

    2021年,王江陵荣获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7年来,在他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已有8人走上机长岗位,18人走上了班长岗位。

    在践行使命中谱写忠诚

    2021年,作为机长的王江陵迎难而上,带队施工地层复杂、漏失严重、成孔率和岩芯采取率极低的100ZK5916号钻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与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边施工、边摸索、边改进钻探工艺,白天带领机台人员搬迁,晚上召集班长骨干对照柱状图研究施工方案,仅用时50天成功终孔。2022年,王江陵带队承担了地形最险、海拔最高、保障最困难的钻孔。许多同事劝他“难度太大了,别毁了一世英名”,但他却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面对施工中的诸多困难环节,王江陵和团队成员对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从十几套方案中择取了一套最优钻进和综合保障方案,并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调整技术方案,最终带领团队成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本次钻探任务,为单位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立足本职岗位,用技术学习铺就成才之路。王江陵在担任机长的同时,还负责哈达门沟矿区钻探的全面技术指导工作。他坚持每周组织钻探技术研讨交流,编写的《哈达门沟矿区复杂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哈达门沟矿区冲洗液配方》《柳坝沟矿区钻进技术参数详解》等文章已经成为单位钻探施工的指导性文献;坚持技术革新,设计的《钻探施工工艺流程》为钻探施工提高时间利用率达20%,设计的钢丝绳孔口导正器,把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延长30%,设计的延长排水槽,加大了冲洗液的循环使用率,提高了钻探施工效率,确保了哈达门沟矿区钻探施工全面安全顺利开展。

    27年的执着追求,让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27年的青春无悔,让他明白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光荣和成绩属于过去,随着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部署展开,王江陵和他的钻探团队摩拳擦掌、信心十足,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在“三尺机台”上履行岗位职责,把青春热血奉献给钟爱的钻探事业,力争为国家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江陵:坚守“三尺机台”,书写地质人的执着与忠诚

    王冬林能听懂机器的“语言”。杨 富 摄

    编者按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白族小伙王冬林从普通矿工成长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出生地质世家的田虎从技术员到工程师,王云忠、王美英夫妻从躬耕于田亩到热心修复恐龙化石……他们无不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一路绽放青春的光芒。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云南省代表团里有一名穿着白族传统服饰,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小伙子。他在发言中反映农民工的诉求,为民族地区矿业发展鼓与呼。

    他叫王冬林,是云南黄金集团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北衙金矿)三选厂磁选班长,一名普通的矿山工人,一名大山里走出来的党代表。

    刻苦钻研,从“菜鸟”成长为专家

    出生于1989年的王冬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时仅有28岁。而那时,他已经在北衙金矿工作了整整10年。10年的时间,只有初中文化背景的他,从对选矿技术工艺流程一无所知的“菜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解决难题的技术骨干,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优秀工人,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九大。

    2007年,刚刚年满18岁的王冬林作出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决定——参加离家不远的北衙金矿招工。这是在白族聚居区开办的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对振兴地方民族经济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为了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他报了名并被录用。

    王冬林家住鹤庆县黄坪镇河西村小新庄,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种过农田,种过果树,还学过修车,但他觉得并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正当此时,在家门口兴办的北衙金矿给了他在民族大家庭成长进步的宝贵机遇。

    刚到北衙金矿时,王冬林被安排在第一选矿厂工作。面对那些闻所未闻的选矿设备,他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可他没打退堂鼓,而是下定决心用勤奋、踏实和毅力战胜困难。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总是挑重活干,哪里不明白就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三四个月下来,那些机器设备他不再陌生,而是摸清了它们的脾气,对它们产生了感情。渐渐地,他还听懂了机器的“语言”。“有时在开机器的时候,我看着水压表,仔细听水的声音,听电机的鸣响,就能判断机器是不是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转。”王冬林说。渐渐地,王冬林成了多面手。平时,其他岗位的同事因事因病请假,他都马上顶上去,从未出过差错。

    “小王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学习,既立足本职、能吃苦,又善于接受新理念、勇于创新。”王冬林的师傅蒋照宽对他赞不绝口。2010年10月,二选厂建成,开始试生产。有几个空缺的班长职位,王冬林报名参加应聘,在经过实战和理论考试后,被选拔担任磁选二班班长。2014年3月,北衙金矿又新建了三选厂,王冬林又选调为三选厂磁选二班班长。面对全新的生产线、全新的作业环境,他不断向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厂商专家学习,通过设备安装、设备维修和相关培训学习,很快就对设备和工艺流程了如指掌。

    王冬林并不满足于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下原地踏步。他积极参与公司技术攻关,针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年来,他共提出大小提案60多项,别小看这些改革,它为全厂的产能提升、指标达标、设备稳定、生产条件优化、工作效率提升作出了贡献。

    凝聚团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王冬林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自身兢兢业业,踏实勤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还主动关心帮助同事,带领大家共同进步。”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以波说。王冬林201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公司授予的“优秀员工”“实干之星”“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称号。2016年2月,他又被推举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

    王冬林常说,作为一名班长,个人行最多只是一枝独秀,大家行才能换来满园春色。对于自己钻研摸索掌握的技能,他从不吝啬,主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同事。尤其是对新入矿的同事,王冬林总会利用工作的间隙给他们示范操作要领,讲解各项指标参数的含义,分享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下班后,他经常招呼同事到自己的宿舍交流谈心,与大家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让自己班里的同事能全面掌握各项技能,王冬林有意安排他们轮换岗位。有时谁要是操作出现了失误,他也从不责怪,而是耐心地分析、讲解,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几年下来,王冬林为公司培养了5名班长。“王师傅既是班长又是陶瓷工,大家都钦佩他为人好、技术精,愿意跟他学技术。2014年,全厂从普通员工中提升了8名班长,从我们班冒出来的就有3人。”三选厂磁选一班班长张金荣曾经是王冬林的徒弟,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正是在王冬林的帮助下,才从“零起点”的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

    “对结果负责”是王冬林的口头禅。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冲在前面,把全班的同事凝聚在一起,发挥出团体的战斗力。一天凌晨,磁选工段24米浓密池阀门压死,导致大量矿浆喷出,形势严峻,情况紧急。当时王冬林正下班休息。得知消息后,他立即召集全班人员前往现场,及时止住泄漏,奋力清理矿浆。经过近一夜的苦战,矿浆被基本清理完毕,大家都变成了“泥人”。早晨8时,他照常带领全班人员准时上岗。还有一次,压滤机的电路出了故障,皮带突然停转,11吨矿石堆在上面动弹不得。这时,王冬林他们班刚好到了下班时间,该由其他班来接手工作。同事们提议“我们下班了,别管机器了,交给下一班的人吧。”王冬林说:“我们工作时间出的故障,有义务把它修好再交班。”他把全班人留了下来,先把11吨矿石从皮带上一铲一铲清理到地上,把皮带修好,再把矿石一铲一铲重新送到皮带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修,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做一名合格的党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

    回忆起自己2017年6月29日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时,王冬林说:“得知自己当选时,有点不敢相信,十分激动,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是党培养了我,公司培养了我。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尽我所能为家乡和农民工团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组织和家乡父老的重托,履行好职责,为家乡父老代好言,发好声。”那段时间,王冬林认真参加培训,并先后深入矿业、物流、环保、汽车制造等行业的6家企业开展调研。他和农民工朋友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心声,收集他们的诉求。他把这些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带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党的十九大期间,在云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时,王冬林争取到两次发言的机会。他在会上反映了农民工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把他们的心声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在一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中,王冬林面对几十名中外记者提出的生态保护问题,他以自己所在的北衙金矿建设绿色矿山成效突出的生动事例,畅谈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急切盼望兴办产业致富,尤其深知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矿山企业一定要树立开矿一处、造福一方的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只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有效制止乱挖滥采,开发金山银山同样可以还原绿水青山。”王冬林的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许,都夸他是个勤学习、善动脑、有远见的白族好阿哥。

    从北京回来以后,王冬林深知肩上的责任,并没有沉浸于荣誉的光环之下。他一边像往常一样“4班3运转、每班8小时”工作,以实际行动带领班组成员践行十九大精神,一边积极到农村、企业、机关宣讲十九大精神,目前已宣讲30余场次,四五千人现场聆听了他的宣讲。

    王冬林在宣讲中这样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好好干,认真干,行行都能出状元。在新时代,我们青年人要立足岗位,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正是从零开始,从自己平凡的岗位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出了优异的成绩,闪耀出自己的光芒,并用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着周围的人。敬业、奉献、创新、担当,在他的身上,集中展现出新时代矿山工人的新形象。

    脚踏实地炼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