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提升科研人员中英文论文撰写能力,增强科研论文规范意识,提高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地调局水环所近日邀请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评论》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到所讲学。水环所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亲切会见了郝梓国副秘书长,并就所未来发展规划及主办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郝梓国作了题为“科技期刊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科技处处长王贵玲主持,来自全所广大科研人员,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高校师生80余人聆听讲座。

    郝梓国围绕科技论文的作用与意义、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数据库与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科技论文标准规范、中英文科技论文中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SCI热点论文题材来源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科技论文的发展史、语言特点、格式规范、发表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科技论文是传播记载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尺度,对宣传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技论文仍然面临产出质量参差不齐、规范度不高、成果传播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科研工作者需注重科技论文的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有效性、准确性、简明性、规范性等本质特征,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郝梓国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赢得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高质量科技论文的热情与信心。

    郝梓国作专题讲座

    80余人聆听讲座 

     
    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郝梓国到水环所讲学

    为落实局党组对于期刊工作的要求和2017年第16次会议精神,促进《中国地质(中文、英文)》、《地质通报》期刊的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培养中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团队,助力地质调查科技学术人才成长,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期刊编辑室(局期刊管理中心)于2018年6月9日-10日在北京北汽采育国际会议交流中心举办“地质调查成果交流与写作培训”会议。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编审任胜利,《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研究员作专题报告。局系统部分高被引论文专家、项目业务骨干等50位代表以及期刊编辑室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任胜利作了题为“学术期刊运作及国际化发展”的报告。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评判要素、期刊国际化的核心——学术质量、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文字表达三方面,利用丰富、详实的数据和国内优秀期刊(Light-Sci. Appl.、Molecular Plant)的办刊实例,总结了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我国科研竞争力增强)与挑战(优质稿源外流、自主办刊能力不足)。提出通过选题组稿(学术引领作用)、质量控制(同行评议)与出版服务、学术推广(数字出版与传播)、充分发挥主编和编委的作用等举措来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郝梓国主编作了题为“写好科技论文,促进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建设 ”的报告。根据《中国地质》中英文版报道内容、栏目设置,详细讲述了各类论文撰写规则与要求,以及如何挖掘高水平的论文题材,如何凝练地调工作中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学术论文。

    30位与会专家、项目骨干代表畅所欲言,围绕工程、项目能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个人有什么可撰写的素材,能为期刊作出什么贡献,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承担的项目,取得的进展和掌握的素材,以及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与编辑部进行了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今后争取将更多优质的成果投到三个刊物上,大力支持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竭力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共促地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时代、新思路、新作为,大家相信,在领导重视、大家努力下,通过整个地质调查队伍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国地质(中文、英文)》、《地质通报》进入EI或SCI指日可待。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致辞 

    《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作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编审任胜利作报告

    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成果交流与写作培训会议成功举...
      为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1月12日,中国地调局天津中心特邀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地质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郝梓国进行“科技期刊与科技论文”的专题讲座,来自中心各业务院所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听取了讲座。

      郝梓国主任从实际出发,就科技论文撰写方法、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投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还特别就SCI热点论文题材来源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煤铀兼探领域论文的题材选择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指导,并呼吁中心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好中国地质学会这一平台,积极参加个人及项目成果申报和评优评奖等相关学术活动。
       
      近年来,天津中心高度重视成果和科技论文发表工作,制定了相关奖励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积极性,论文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特别是2014年,中心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创历史最好成绩。本次讲座,使中心科技人员对于科技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上掌握写作科技论文的技法,将有效促进中心科研论文质量和数量的进一步提升。


    讲座现场

    郝梓国
    天津中心开展科技期刊与科技论文讲座

    为促进地质分析科学发展,提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2019年11月20日,《岩矿测试》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十一期作者培训班。本期培训班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研究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袁洪林教授讲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省级地质研究所和地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核工业、环保、有色等相关行业分析测试机构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主编罗立强研究员在培训班上致辞,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分析工作者,凝聚发展方向,剖析科学问题,努力探求未知领域,勇于突破技术瓶颈,勇攀科学高峰,善于总结科学规律,积极撰写高质量文章,为地质分析事业贡献力量。

    培训班上,王学求研究员聚焦纳米尺度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勘查地球化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点技术突破和勘查地球化学对关键矿产资源研究的推动作用。重点阐述了2000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从纳米水平延伸到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在微观尺度上阐述了纳米金晶体颗粒的发现及其对隐伏矿勘查的意义,在全球尺度上解析了地球化学基准应用于全球环境评价与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贡献,阐述了了地球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同位素年代学是时间标尺,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物质成分示踪的有效手段。当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已成为确定地质事件、识别物质来源和成因环境的有力工具,在地质学、矿物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袁洪林教授阐述了同位素原位分析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以丰富的实例深入解析了LA-ICP-MS、LA-(MC-)ICP-MS、飞秒级质谱等技术在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单矿物微区Sr-Nd-Pb-Hf同位素分析、副矿物U-Pb定年、锆石联机分析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方法优化和技术难点。同时指出应结合具体的研究需求和样品特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激励大家要主动培养艰苦细致的科学素养和开放共享的科学思想。

    授课专家在报告中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了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强调了论文的原创性至关重要,同时要注重逻辑结构、语言表达、图表要件等方面的组织能力。这些观点对科技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新时代下,科技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还是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窗口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2011年以来,《岩矿测试》已连续举办11期作者培训班,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高了学术凝聚力,并为积极服务于自然资源和“大地质”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岩矿测试》第十一期作者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

    6月5日,应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邀请,国际著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家,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Oxy-Anion Stable Isotope Consortium实验室创立者鲍惠铭教授和彭永波助理教授来青岛海洋所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 

    彭永波博士的报告题目为“The role of authigenic carbonate in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recognition it in geological record”。他首先探讨了自生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中地位,并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提出了判别自生(包括冷泉)碳酸盐岩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新方法和科学意义,思路独特,问题新颖,研究方法巧妙,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鲍惠铭教授报告题目为“What a good scientific paper is like?”,他以自己多年来几十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Nature论文4篇、Science论文2篇)的深厚积淀为基础,介绍了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的方法与策略。他睿智风趣,从科技论文应有的“神”谈起,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对科技论文的谋篇布局、语言运用以及逻辑表达等方面都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启迪,并引发了对科学本原和功用的思考。交流中,许多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向鲍教授提出了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均获得耐心解答。该报告从方法论的高度上展示了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对于现代科学体系的独特体验,这对于提高参会听众的科研素养,同时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受到一致好评。 

    报告会结束后,鲍惠铭和彭永波参观了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对青岛海洋所目前正在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同位素研究实验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未来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计划细节。

      

      学术报告

      

      参观实验室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教授访问青岛海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