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小道距高分率地震数据成像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通过专家验收并得到高度认可。 

    据悉,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探测在浅表天然气水合物高精度识别、近海底地层层序与精细结构确定、潜在地质灾害发现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但是,鉴于现阶段研发设备的固有问题,无法避免品质差的原始地震数据。

    青岛海洋所数据处理中心攻关团队在完成实测数据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硬件研发需要重点改进的技术,同时根据实测数据特点提出数据处理的试验解决方案,加强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研究来弥补采集质量的先天性不足。针对小道距高分辨率电缆固有的背景噪音严重、系统整体响应差导致的有效地层反射弱、水听器系统响应不一致导致的信号衰减与球面扩散理论相悖、电缆姿态不稳导致的信号反射时间—距离不符合双曲线变化规律等问题,该团队采用“叠前多域噪音压制技术”“电缆等浮校正技术”“基于信号差异的数据重构技术”与“相干加权加强技术”等关技术手段,逐步迭代,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成像数据。

    与常规处理基本无法成像的结果相比,攻关处理后的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波组特征清楚、地层反射连续性好,能满足近海底地质构造特征与地层层序划分及目标地质体的识别。验收专家组认为,小道距数据高分率地震数据处理实现了对原始数据的充分挖潜,相关技术为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指导参考。

     

     
    青岛海洋所小道距高分率地震数据成像技术取得新进展

    3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缓缓靠泊在深圳大铲湾码头,顺利完成2019年第一航次任务,为今年的调查科考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本航次历时19天,主要开展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任务。共完成了12项设备测试,作业期间调查人员及时排查处理设备故障20余项并将问题分析解决方法汇编成册,便于后期使用查询,通过测试船载调查设备性能指标均能够满足调查科考需要。同时,获取了大量有效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多道地震参数测试线数据113千米,多波束水深数据768千米,浅地层剖面数据463千米,走航式海流数据672千米,电视抓斗样品4站位,水听器线列阵功能测试数据24小时,船载激光雷达测量数据72小时。

    航次期间,调查人员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专家进行了技术方法交流研讨,进一步熟悉了不同作业手段及同步作业情况,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

    多道地震震源释放

     

    无人船测试

     

    技术交流

    “海洋地质九号”船2019年第一航次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