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创新基地(Innovation Base for Eco-geolog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由中国地质学会于2023年7月批准建设,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调查中心”)为依托单位。创新基地以提升西南山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性、科学性为目标,针对我国西南山地生态地质领域“卡脖子”关键问题,开展西南山地生态地质过程与机理、环境胁迫与演变、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三个方向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
为加强创新基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和鼓励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创新基地平台开展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按照《中国地质学会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创新基地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现结合创新基地建设运行实际,发布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其他研究人员应提供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的推荐意见。申请人年龄均应未满45周岁。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高级研究人员或具有相关科研项目经历人员。
(二)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本创新基地开放基金1项。申请人须是申请基金研究思路的主要提出者和研究工作实际主持人,对基金研究工作、经费使用以及研究成果承担全部责任。
(三)开放基金负责人将自动作为创新基地客座人员,每项开放基金需有1名本创新基地固定人员作为合作者(可自行联系,亦可获资助后根据研究方向由创新基地指定),共同开展联合研究和基金管理。
二、资助方向
西南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存在高山石漠化、高寒草甸退化、湖泊湿地退化、干热河谷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问题,制约了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聚焦西南山地区的重大生态问题,通过调查、监测、评价等工作手段,查明典型生态问题的地质过程和机理,提出地质解决方案,支撑西南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重点资助以下课题方向:
(一)西南山地典型生态问题的地质过程和机理
川滇生态屏障高山草甸地上-地下退化过程研究;中高山岩溶区生态环境地质分异及石漠化演变机理研究;高寒石漠化区岩石-水-土壤-植被动态耦合及其生态效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和模式研究;高原湖泊湿地退化的多尺度驱动机制与地质响应研究;不同空间尺度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资助2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个。
(二)西南山地生态地质问题监测及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高原山地不同空间尺度生态问题快速识别技术方法研究;西南典型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成效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资助1个项目。
(三)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退化高原湖泊湿地修复技术研发
高原湖泊湿地土壤-水文-植被协同修复关键技术;云贵高原退化型湖泊水资源保护与调控关键技术;中高山/高寒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资助1个项目。
三、资助计划及要求
(一)资助数量及额度
本年度计划资助开放基金课题3~4个(含重点课题1~2个),一般课题资助额度为2万~2.5万元/个,重点课题资助额度为3万元/个。经费使用应遵循国家及创新基地依托单位的有关规定,确保专款专用。
(二)课题执行周期
开放课题资助周期一般为1年(执行起始时间为2025年9月1日-2026年8月31日),重点课题可延长为2年。
(三)有关要求
1.内容要求:围绕指南中某一方向开展工作,系统解决该方向的关键问题。
2.成果要求:一般课题发表1篇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或1项发明专利(授权);重点课题发表1篇SCI(三区以上)或2篇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完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四、申请程序
(一)基金申请。申请人根据本指南的基金设置要求,下载“开放基金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pdf格式和word格式各1份,word格式无需签字盖章,电子版文件命名方式:申报研究方向X-姓名-单位-题目)至指定邮箱,电子版以电子邮件收到时间为准。专家推荐信(若需)扫描件须随申请书一并发送。在接到确定入选通知后,申请人再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纸质材料(一式三份)。申请材料纸质版与电子版的内容须一致。
(二)截止日期。本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截止日期为8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三)基金审批。按照“公平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创新基地将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议,由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或主任会议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和额度,评审结果于8月底前在昆明调查中心门户网站(http://www.kgsnrc.cgs.gov.cn/)予以公布,届时将通过邮件或电话方式通知申请人并签订合作协议。
五、标注方式及其他要求
(一)基金课题研究成果归创新基地和课题组成员共有。基金研究成果必须署名创新基地为第一完成单位,论文、著作等须标注受创新基地开放基金资助。创新基地的中文署名格式为“中国地质学会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创新基地”;英文署名格式为“Innovation Base for Eco-geolog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致谢中文标注格式为“本论文(著作)受中国地质学会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创新基地资助(编号:HGPDF-20XX-XX)”;英文标注格式为“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Base for Eco-geolog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No. HGPDF-20XX-XX)”。未按照要求标注,创新基地将不予支付经费及办理结题手续。
(二)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不得以与已出版、已结题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本次基金。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一经发现、查实,不再受理课题负责人的后续立项申请,如已获立项即予撤项并给予通报。
(三)开放基金管理依据《中国地质学会西南山地生态地质演化与保护修复创新基地开放基金管理办法》(附件1)进行。
(四)本指南最终解释权归创新基地所有,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联系人向创新基地负责人咨询。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振南(18214561230)
电子邮箱:18214561230@163.com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春雨路1566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邮编:65011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