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首页
欢迎访问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工作动态
机关工作
局属单位
地质行业信息
质量管理
地质云
队伍建设
地质人才
党群工作
人才队伍
廉政建设
关于我们
领导之窗
机构概况
重大计划
工程概况
首页
>
_临时栏目
>
_重大计划
>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
>
工程概况
工作部署
(一)重要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
张永双,研究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向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邮编:100081 E-mail:zhys100@hotmail.com
工程目标:
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重要工程规划建设面临的关键地质问题,按照“东西并举、东部优先”的原则,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地区、郯庐断裂带、南北构造带等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加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和地域性专门地质问题的专项调查分析,探索多尺度活动断裂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技术,建立地震滑坡风险快速评估技术平台,提高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调查的服务水平。
工程任务:
① 提出活动构造对重要经济区、城镇和重要工程影响的评价体系,完成重点地区1:50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全国1:250万活动构造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② 选取关键地段或构造部位,以活动构造和内动力地质灾害为主,开展1:5万为基本比例尺的综合工程地质调查,完成南北带强震山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和重点城镇地震滑坡风险区划。③ 探索活动断裂监测技术、地震滑坡快速识别与编图技术、活动构造带三维工程地质填图技术等,建立地震滑坡风险快速评估技术平台,制定区域地壳稳性评价规范。④ 建强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发展工程地质学。
工作部署:
2016-2018年,工程下设6个二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泛珠三角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
(二)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
李媛,教授级高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数据库建设方向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邮编:100081 E-mail:1477828765@qq.com
工程目标:
以支撑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为核心,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高、成灾机理典型、防治需求迫切的地区,示范开展以孕灾地质条件为主线的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增强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重大地质灾害科技问题的认识,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方案,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建设国家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加大支撑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公益服务的力度,促进地质灾害信息共享。
工程任务:
①在集中连片扶贫区的乌蒙山、吕梁山、武陵山区、大巴山区、渝东北地区、雪峰山北部、藏东南等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人口密集的城镇,部署开展1:5万及更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示范,查明致灾地质条件,研究成灾规律和机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提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管控)方案,服务山区城镇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移民安置;②在甘肃陇南白龙江、洮河流域、浙江飞云江流域围绕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与开发利用,部署1:5万及以小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服务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破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难点问题;③针对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极端降雨条件下斜坡稳定性、崩滑流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灾害链效应、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等关键问题,依托图幅开展专题调查,建立新阶段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④搭建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形成地域全覆盖、信息多来源、内容多样化、服务多层次的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库,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加大数据共享,加强成果二次开发和综合集成,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全面提供服务;⑤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培训、成果展评和国际交流。
工作部署:
2016-2018年,工程下设11个二级项目: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乌蒙山区北部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武陵山区湘西北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吕梁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大巴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洮河流域下游地质灾害调查、陇南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雪峰山区北部地质灾害调查。
(三)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
郝爱兵,教授级高工,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邮编:100081;E-mail: haoab@mail.cigem.gov.cn
工程目标:
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目标和要求,以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西北干旱盆地和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基地等为重点工作区,开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查明基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方案;圈定富水地段,在条件适宜地段实施探采结合,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依托工程,建设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为地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公益服务。
工程任务:
①集中力量开展陕甘宁、沂蒙山等革命老区,乌蒙山、燕山-太行山、大别山、吕梁山、罗霄山等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连片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保障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与技术支撑;②开展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干旱盆地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持;③开展神东、晋东、晋中、晋北、冀中等大型煤炭基地以及川渝页岩气重点勘查开发区水文地质调查,为解决能源开发中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供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撑;④开展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典型区段、南阳盆地等1:5万水文地质调查,协同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⑤适度开展青藏高原重点城镇1:5万水文地质调查,青藏高原重点成矿区带、巴丹吉林沙漠等水文地质调查空白区的1:2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区域经济发展、矿产开发与生态建设提供基础依据;⑥建立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中心,构建水工环地质信息获取与共享机制,集成全国性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大成果,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设计制作决策支撑和公共服务产品,为国家规划、重大决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⑦创新发展基岩地下水与大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完善建立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整体提升我国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工作部署:
2016-2018年,工程下设13个二级项目: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陕甘宁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河西走廊黑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分布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1:25万水文地质调查、神东-晋东大型煤炭基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东段1:25万水文地质调查、青藏高原川藏铁路沿线重点城镇1:5万水文地质调查、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
(四)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
蒋忠诚,研究员,岩溶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邮编:541004 E-mail:zhjiang@karst.ac.cn
工程目标:
针对岩溶区干旱缺水、地下水污染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以及我国地质碳汇、碳储潜力大等优势,开展1:5万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为岩溶地区水资源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调查与研究有机融合,创新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提升岩溶地质调查研究成果水平和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我国岩溶地质的国际领先地位;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岩溶动力重点实验室等岩溶地质科技平台,大力培养杰出的岩溶地质专业人才队伍。
工程任务:
①完成我国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2.88万平方千米,我国典型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环境地质综合调查9000平方千米,形成基础性地质调查成果,建立空间数据库,编制一批全国性和重要岩溶区域水文地质图、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专业性图件②以岩溶流域为单元,编制岩溶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综合整治区划,以及利用岩溶过程固碳增汇区划;形成拟开发重要水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地质环境防治方案;为国家和部局重大决策编写岩溶水安全保障、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③与企业或地方结合,实施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岩溶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岩溶环境二氧化碳固碳增汇、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等试验示范。
工作部署:
2016-2018年,重点针对国家二方面重大需求设置8个二级项目。一是针对西南岩溶地区干旱缺水和石漠化、岩溶塌陷等生态安全问题,设置5个二级项目: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川渝鄂岩溶峡谷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宜昌长江南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二是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目标做贡献,设置3个二级项目: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纳木错等湖泊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地质调查、准噶尔等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
(五)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
孙继朝,研究员,地下水调查方向
通讯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大街268号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邮编:050061 E-mail:gwwsun@263.net.cn
工程目标:
在系统总结首轮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实施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和典型含水层修复示范。有序推进我国主要含水层系统水质综合调查,基本掌握地下水水质现状和演变趋势,构建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示范,初步建立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方法示范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水污染防治计划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工程任务:
①调查:第一阶段开展东部重点地区11个主要含水层约70万平方千米水质综合调查,第二阶段开展我国其他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水质现状和演化趋势,评估水质恶化带和风险带,构建调查、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及信息系统平台。②修复技术示范:完成典型污染含水层风险评价,评估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示范成效,初步建立我国三氮、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等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方法示范基地。为国家主要含水层饮用水安全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工作部署:
2016-2018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珠江三角洲松散沉积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太行山前松散含水层多源污染水质调查、豫北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水质调查、兴凯湖平原跨国界含水层综合调查、地下水水质调查测试分析与质量监控。
(六)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
教授级高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与综合治理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邮编: 100081; E-mail:zhangjd@mail.cigem.gov.cn
工程目标: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面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需要,以不同类型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为重点,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影响评价和专题研究,建实建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治理与修复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为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矿山环境制度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工程任务:
①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 。摸清矿区地质环境条件,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类型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采矿活动影响下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评估地质灾害、水、土、生态环境风险和恢复治理的成本效益,支撑矿山复绿行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②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矿山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强化系统应用与服务功能。加快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与分析,实现数据获取动态化、数据管理标准化、数据处理高效化和数据应用多样化。提升为国土资源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数据支撑的能力。③矿山地质环境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建设。基于集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探索区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成果表达与应用,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治理恢复标准编制和发布,逐步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工作部署:
①部署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突出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前瞻性和调查成果的整装性,解决区域内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所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②选择煤炭、多金属、铁、铜、铅锌和稀有金属等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建设和标准研制,强化对国土资源部的支撑作用。③2016-2018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湘南柿竹园-香花岭有色稀有金属矿产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汾河流域采煤沉陷区环境地质调查、秦岭及宁东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攀西地区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藏南罗布莎铬铁矿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云南兰坪盆地铅锌铜矿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长江中游磷、硫铁矿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