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局属单位

2024年全国水文地质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

来源:地调局水环所 作者:郭娇 发布时间:2024-10-3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促进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10月25日至27日,“2024年全国水文地质学术年会暨守护生命之源:水循环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天津华勘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会上,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水文地质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需求,深入探讨水文地质科学的前沿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文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

会议表示,水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重要的地质营力和活跃灵敏的环境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之所以是生命共同体,关键在水。只有水这个要素,集渗透性、流动性、溶解性和生命支撑于一体,通过蒸发蒸腾、降水浸润、吸附渗透和地表地下流动,将其他责任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滋养万物。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紧紧抓住水这个关键要素。

水环所在会上发言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和自然生态、水资源的破坏性使用及其管理不善,流域水循环、全球水文循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可预测,全球水资源供应不再可靠,水及其循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是全球的共同利益,是水资源(节约)、水热能(开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灾害(防治)乃至水文化等的重大战略科技问题。厦门新基地于近期启用,水环所将积极构建“厦门+正定”一所两翼科技创新基地新格局,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以水及其循环介质紧密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为主线,守正创新,夯实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科技创新之根,重塑水环所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抢占水工环战略科技制高点。

交流会期间,香港大学教授焦赳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峰、厦门大学教授陈能汪、长安大学教授王文科、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等,分别围绕海岸带水文地质研究、海滩修复理论与实践、海陆界面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旱区地下水与国家水网、中国地热资源成因模式等内容作大会报告。

10月26日,8个分会场报告同期举行。会议议题涵盖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资源保护利用、地下水环境质量与生命健康、地下水—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与保护修复、水土资源平衡配置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碳循环与全球环境演化、地热资源探测与绿色利用、特殊类型区水循环与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水工环技术方法与智能化服务体系应用等。

10月27日,与会代表一同走进筼筜湖,现场考察、实地感悟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发展和完善,“厦门实践”带来的鹭岛蝶变。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为广大水工环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对于促进水工环科技进步、推动水工环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各行业要充分发挥水工环地质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自我优势和协同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地学支撑。

全国水文地质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