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烟台中心研究成果登国际期刊
--揭秘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质区千年物源变迁

来源:地调局烟台中心 作者:吴淑玉、冯永财 发布时间:2024-09-06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在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质区的物源分析取得新认识。该成果发表于海洋科学领域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中国陆架海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处于东亚季风的控制范围,在全球海平面的波动中形成了多个斑块状的泥质沉积区,其物源主要是长江和黄河等河流的入海泥沙,由暖流和沿岸流构成的环流体系影响着沉积物的输运和沉积过程。山东半岛泥质区是海洋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其沉积演化历史详细地记录了海洋环境变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海平面的波动、陆架环流的演替、季风的演化、水动力环境的迁移、沉积物的输运和沉积过程等,是沉积物源汇过程以及海陆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烟台中心1:25万威海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团队于2023年通过获得海域ZZ04柱状样,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粒度分析和黏土矿物分析,深入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质区2000年来的物源变化。研究发现,该区域的黏土矿物组合—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表明了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物源主要来自黄河、山东半岛河和长江,具有多源特征。ZZ04样本的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为研究区东亚夏季风的矿物学指标。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的8次显著增强与全球变冷事件在1.89ka、1.4ka、1.03ka和0.62ka的时间相吻合。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黄河和长江成为主要物源,山东半岛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在物质和热通量的输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东亚夏季风盛行期间,山东半岛河流成为主要物源,大量降雨和化学风化作用为泥质区带来丰富的近源陆源物质。

该项研究成果是1:25万威海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系列成果之一,并得到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C20220011)、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SG2304))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30412)等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