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水环所全力打造东南沿海流域水循环全要素试验场

来源:地调局水环所 作者:王文中 邓立伟 发布时间:2023-07-21

目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联合多家单位在浙江温州鳌江流域,围绕大气降水、植被、地表水、地下水等全路径开展的水循环要素监测进展顺利,目前已建成地下水动态监测井8眼,分别针对潜水和第一承压水开展监测,并安装了1套多要素气象监测系统、1套河流水文监测系统、3处雨量站和1套土壤水分监测系统。

东南沿海地区的河流水系密布,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河流流程较短,地表水很快汇流入海,具有小流域、短径流的明显特征。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结构和补径排条件复杂,具有明显分带特征,从西部山前到东部沿海地区,从单一潜水含水层结构过渡到潜水—多层承压水含水层结构,各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活跃,多动态交互转化,水循环模式及特征独特。受原生地质条件、沉积环境和快速城镇化的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区地下水质普遍较差,地下水环境问题突出,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地表水为主,达到用水总量的90%以上。在特殊的干旱年份或月份,远离城镇区的边远山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其影响就更为明显。

在这种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禀赋情形下,查明流域水文过程特征,构建水循环模式,开展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与转换机制研究,进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一体化评价,探究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和对策,是助力流域水资源管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而建设水循环野外全要素试验场、获取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是支撑该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2022年起,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浙江省地质院、温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平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依托国家和浙江省地下水监测工程、中国地质调查局设备修购专项及地质调查项目,聚焦典型小流域水循环过程和动力系统研究、坡面降雨产流机制、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及转化机理,以及典型剖面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人类活动影响等科学问题,选取温州市鳌江流域,围绕大气降水、植被、地表河流、土壤、包气带、地下含水岩组等水循环介质,开展气象、水文、植被水分、土壤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等全路径水循环要素开展了监测工作。

该项目计划到2025年在温州市平阳县建成东南沿海地区野外水循环监测试验场,包括气象观测系统、河流径流观测系统、植被蒸散发观测系统、包气带水分运移观测系统、地下水流场监测系统和坡面径流试验区。项目组将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全要素监测系统,以期实现降雨、径流、蒸发、渗流等水循环节点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截至目前,项目组已在鳌江流域完成山区1:10万水文地质补充调查600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补充调查400平方千米,实施水文地质钻孔8眼,开展水位统测及高程测量160井(点)、抽水试验20组、渗水试验20点,并建设了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安装了相关监测设备。

通过监测与模拟,试验场将得出流域内关键环节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最佳方案,结合已有流域尺度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成果,构建东南诸河流域水循序模式,揭示地下水—地表水循环规律,建立地下水资源、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评价方法,完善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野外水循环监测体系,丰富地下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评价方法体系;根据试验结果对鳌江流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管理提出建议。

接下来,项目各参与单位将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加强基础研究,集智攻关协作,加快构建服务社会的基础科研平台,力争获取一批优质成果,为研究区内统筹规划水资源配置、建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推进水资源战略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支撑,为实现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区内水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