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团队在西北太平洋深海盆地发现了富钴结核,经过十年的调查和研究,基本掌握了富钴结核的空间分布和成矿环境。典型的富钴结核为水成成因,其成矿元素富集过程不是海水中金属元素的简单浓缩,而是选择性富集到结核中。为了系统评价富钴结核的成矿作用,团队开展了结核的微区结构、矿物、化学和钕、铪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表明,一是富钴结核形成于冷水环境,主体暴露于海水中,与沉积物接触较少。二是结核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差,主要为水羟锰矿并含有少量的钡镁锰矿,指示了氧化的成矿环境。三是结核的化学组成具有相对较高的钴、钛和稀土元素含量,以及较高的铁/锰比值等特征,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区富钴结核为典型的水成成因。四是研究区处于典型的热带寡营养盐海洋环境,具有较低的海洋生产力和沉积速率,沉积物主要为深海粘土。贫营养、持续的底流活动以及低沉积速率共同形成了氧化的海洋环境,长期暴露在该氧化环境下非常有利于富钴结核成矿。
团队对比了金属元素在海水和富钴结核中的丰度,结果表明Mn>Co>Fe>Ce>Pb>Nd>La>Al>Zr>Ti>Y>Cu>Ni>Zn>V>Ba>P>Si>Sr>Ca>K>Mg>Na等元素的富集程度依次降低。富集程度最高的是清除型元素,其次是营养盐型元素。清除型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荷和较小的离子半径,在海水中的含量较低且很少受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钴、锰、铈、铅等典型的清除型元素随水深逐渐下降,团队认为这是铁锰氧化物颗粒对海水选择性吸附清扫的结果。团队进一步分析了富钴结核元素相关性知识图谱,发现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富集与铁相矿物相关,而部分元素则与锰相矿物有关。
由于钕、铪在海水中的滞留时间很短,钕、铪同位素组成常常作为海洋循环的水团示踪剂。富钴结核的钕、铪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对底层海水的信息,其组成与附近海山富钴结壳差别很大,表明研究区海水的水平运动长期强于垂直运动。团队通过整理全球海底铁锰结核/结壳、玄武岩和海水钕同位素数据发现,研究区富钴结核的钕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南极底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