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务实笃行 矢志有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潘冰 发布时间:2020-11-30

当宁夏固原原州区发现富硒耕地的消息传出后,当地百姓都喜出望外:实现脱贫攻坚有了底气,新生希望就在眼前。而这只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呼和浩特中心”)为原州带来的扶贫“大礼包”之一。

在成果移交现场,该中心郑重承诺:“体制改换,我们使命不忘、传统不丢、本色不改,服务人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初心始终不会变,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始终不会变,地质人吃苦奉献的精神始终不会变。”在这些“变”与“不变”之间,我们看到了一支已整装上路、开启新征程的地质劲旅。

黄土地有了金招牌

固原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9年在该地区设立了“河套平原五原-固原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由呼和浩特中心组织实施。

这是该中心转制以来首次承担的大型二级项目,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组建了调查团队,先后3次委派专人前往固原地区收集资料、开展踏查,了解地方政府需求,最终确定围绕‘摸清土地质量状况,支持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发现特色土地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工作。”回忆起立项阶段,项目组对宁夏自然资源厅以及固原市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深表感谢,“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如今丰硕的成果。”

为确保首次承担此类项目的新团队能实现“开门红”,该中心专门聘请内蒙古地调院的专家开展培训,明确野外作业技术要求,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手把手”教学。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又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前往野外工作区实地检查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调查研究思路。期间,项目组还积极与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相关项目组沟通交流,派专人深入参观学习;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立合作关系,对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进一步调查,查明硒元素成因来源及生产潜力,推动成果尽快转化落地。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经过不断的磨炼,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专业技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出色地完成了固原市原州区4个乡7个镇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任务。在今年8月份的成果移交会上,呼和浩特中心宣布,原州区土地质量总体达到优质与良好等级,全部符合绿色清洁无污染标准,具有发展绿色农业先天优势,其中,符合AA级绿色食品产地标准的耕地面积占比达54.5%;发现富硒土地10.9万亩、富钼土地66.2万亩,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普遍富硒富钼,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提出根据耕地养分等级平衡施肥、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产业园区等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固原市政府提出的需求,继续在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耕地集中区部署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600平方千米,为打造‘富硒固原’提供数据成果和技术服务,指导固原市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刚移交完成果,该中心就已规划好了未来的工作,正是这种永不停歇、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他们虽历经风雨但始终勇立潮头。

在改革中不断成长

2020年9月24日,经中央编办、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这不是该中心第一次经历改革。自1980年组建起,他们经历了整编、移防、改警、转隶、转型,与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同频共振,用青春、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赞歌。

40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狂沙飞扬的戈壁荒漠、人迹罕至的草原腹地,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甘于奉献,为祖国推开资源宝库的大门。2010年,哈达门沟矿区金资源量一举突破百吨,成为原武警黄金部队的“三大勘查基地”之一;2013年9月,203机台单孔深度达2003.9米,被誉为“华北第一钻”;2016年,索伦山区矿调项目被誉为我国造山带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典范。他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转战于东起赤峰市、西至阿拉善沙漠、南起山西平原市、北到中蒙边境的广大地区,积极为驻地义务修路、打井抗旱、植树造林、捐资助学、送医送药、帮困脱贫等,连续8年荣获“双拥模范”称号。

据统计,该中心已发现并探明超大型岩金矿1处、大型砂金矿1处、中小型金矿31处,累计提交金资源量350余吨;获得“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地质调查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他们中间更是涌现出十五大代表、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一等功臣刑喜平,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最美地质队员”丁秘枣,“全军百名好军嫂”王金霞,“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苟小波等先进典型。“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提起这些人,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但眼里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新时代的“找矿尖刀部队”

对于呼和浩特中心来说,转制改革带来了许多变化,但最核心的并没有改变——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呼和浩特中心诞生了一批“取经人”:选派30余名技术骨干到天津地调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学习调研,初步建立了项目负责人目标责任制的项目管理运行模式;先后到宁夏、内蒙古等地的20多个相关单位进行对接和需求调研;积极与内蒙古矿产实验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开展业务对接,为提升化验测试分析工作能力探索新路子。

以“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目标,呼和浩特中心很快就找准了发展方向,承担的金矿普查、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区域地质调查、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调查等项目全面铺开。在金及多金属找矿方面,哈达门沟项目取得新进展,多个钻孔均有新发现;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新识别出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在土地质量调查方面,查明固原地区绝大部分耕(园)地土地质量状况,有效助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在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方面,基本查明哈业脑包乡、青山区幅土地资源占用损毁情况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规模,初步探讨了形成机理及变化趋势;森林蓄积量调查项目组完成2019年样地核查、质检和整改工作,草原蓄积量调查项目组也做好了出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该中心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下大气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抓好理论武装作为拓展视野格局的思想基础。翻开记事本,呼和浩特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一一细数:“今年,我们开展了全国‘两会’精神学习、2020政府工作报告学习等专题教育,还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了驻地和野外人员的学习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第一时间与驻地疾控中心对接,制定防控预案,定期对办公场所、宿舍及家属区进行消毒,指导各项目组严抓工作区防控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保障能力,筑起一道牢固的生命安全防线。

“地质是个大舞台,相信我们一定能在上面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呼和浩特中心透露,下一步将在抓实项目质量、统筹工作推进、提高业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在新征程上续写辉煌。一是认真落实质量监督制度,加大项目质量检查监督力度,针对发现的问题,派项目管理人员手把手指导或聘请专家帮助解决;做好外委工作质量的跟踪、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成果的可靠性。二是结合工作任务和绩效目标,科学合理安排年度工作,及时解决梳理出的阶段性问题、关键性问题。三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指示、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能等,结合指挥中心立项和单位发展需要,积极谋划项目立项工作。四是加强与天津地调中心业务处室的沟通与协调,做好线上请教交流、线下实地学习,重点解决区调、土地质量、物探等工作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确保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