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的基本保障,既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又有序恢复工作秩序,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地学文献中心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局党组工作要求上来,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面动员、全力防控,全方位推进工作。中心党政主要负责人担当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组织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不出漏洞,积极当好职工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坚持多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
按照“外控源头防输入、内断传播防蔓延”的原则,把各项防控措施穿透到每个部位、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职工。一是有一支防控管理团队。负责组织协调,严格落实日常防控措施,做好监督检查等工作。二是全面准确掌握职工情况。了解掌握职工(包括在职、离退休、外聘人员)身体状况和所在位置信息情况,分类建立了干部职工信息台账,落实疫情防控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三是加强防控管理措施。实行弹性工作制、错峰上下班,加强疫情监控,强化日常防护;严格办公楼封闭管理制度,加强办公区日常保洁、消毒工作,对到岗上班人员每天两次测体温和发放防护用品;对人员较多的处室,加大办公房间的通风和消毒,职工之间的办公距离至少1米以上;职工就餐采取配送快餐盒饭等形式解决。干部职工本着对个人、对公共安全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情况,落实自我隔离、居家休息观察等相关要求,不信谣、不传谣,不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传播任何未经官方证实的关于新型冠状肺炎的内容。四是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部位排查。主要对返京人员隔离观察和司机、保洁、保安等后勤保障人员,以及办公区的防控工作、办公室和职工宿舍的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整改,督促责任处室与出租房入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对公共区域、电梯间、食堂、办公室、职工宿舍以及对外聘人员落实防控管理措施,完善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五是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干部职工了解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识,学会预防疾病的常识,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情积极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六是及时总结、宣传防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给职工以信心和力量。党员干部主动参与防疫工作,注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心疫情防控办公室人员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勇于担当,毅然放弃春节假期,承担起中心的日常防控工作,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和预案,了解掌握职工情况,建立台账和疫情防控统计报送工作,对有疑问的地方,不厌其烦地逐一打电话确认,确保中心台账信息统计及时报送,数据准确无错漏;协调购买和发放防护物品,及时发布疫情动态和注意事项,加强重点部位和人员管理,确保防控疫情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弹性上班期间,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完成公文处理,协调正常工作开展,确保政令畅通、上情下达,行政管理中枢始终运转正常。不同的工作职责,同一个使命和信念,党员干部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中心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捐资活动中,党员干部踊跃捐款;人事教育处陈文钊同志向地学文献中心捐赠防疫口罩,后勤处张小敏同志购买水果等食品慰问安保工作人员,邓海波同志向湖北慈善总会、湖北红十字会、湖北钟祥红十字会捐款,地调成果处宋韦剑同志、财务处魏旭同志以及退休党员杨家才同志分别向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守护者后盾行动”、北京洪湖企业商会援助家乡捐资捐物,携手筑牢战“疫”防线;中心团委书记崔文娟同志组织青年团员主动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受到师生好评,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精神。
聚焦重点工作,统筹推进落实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恢复工作秩序,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正常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围绕部、局工作部署要求,结合中心实际,不等不靠,积极推行网上办公、远程视频、在线审批,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补短板,抓好2020年工作责任落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热点跟踪快速响应。围绕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海洋地质等重点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前沿,形成成果快讯4期、内部刊物18期,及时报送局领导及局相关部室参考和决策。二是完成《中国地质文化》创刊。《中国地质文化》期刊作为加强地质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克服困难完成第一期组稿审校(登载7个栏目,11篇文章、诗歌,7幅书画摄影作品)和第二期组稿工作。第一期刊物已发送至局直属单位、各省地调院、地勘局、监测站及行业单位与院校等132家单位。大家反馈此刊物对加强地质行业文化交流、提振地质调查队伍精气神具有积极作用,并对文献中心为他们提供的文化大餐表示感谢。三是科普和廉政文化等支撑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和在局网站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日常防疫手册》,定期更新“防疫情”系列专题文章13篇,利用地调科普微信公众号和地调科普网开展防疫科普宣传工作,全方位服务读者的防疫需要。关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时进度,为局机关部室提供“天然气水合物第二次试采”舆情监控报告和“2019年地级市路面塌陷”相关舆情报告,已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开展第二次试采”2部科普视频脚本,完成4期《地调舆情》编辑工作,并为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加强沟通交流,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纪检监察通报》质量提出建议,做好改版升级等准备工作;完善廉政教育基地设施,制作8个多媒体文件,开展软硬件测试,将为局系统党风廉政教育提供智能化场地和高效性平台。四是成果管理研究及时跟进。围绕局科技攻坚重点方向,完成编译《国内外文献速递》2期、《非常规储层水压裂技术专利分析报告》1份,推出“文献订阅工具”,在全局400多位二级项目负责人范围内提供文献订阅服务,并在微信公众平台和门户网站等途径发布相关信息,获得局领导肯定和批示。五是文献资源数据发布及时,保障服务到位。完成中外文期刊360册、中文图书216种/369册,中文图书编目272种/304册、西文图书编目84种。完成《新书资源推荐(城市地质专辑)》《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被引科学家名册(2020)》《地学文献速递--滑坡专辑》等专辑,在地学文献中心官网提供全文服务。免费开放获取的文献数据库,包括维普、万方以及Elsevier、Springer、Wiley、SEG等数据库部分专题信息资源,并在微信公众号及文献中心主页发布。六是专题服务不打烊。为院士、专家需求反馈提供文献,完成工程院咨询服务主动推送地热能等相关信息4期、科技查新报告1份,提供地热专题报告2份、国外地学文献速递—城市地质专辑和深部地质专辑2期。积极开展远程服务,为武汉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水环所、发展研究中心、原武警黄金部队、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等多家单位提供网上咨询服务;为成都地调中心、青岛海洋所、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地矿局等相关科研人员传递急需文献,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为地科院师生开通远程访问账号150个,确保该院师生足不出户就能查询文献中心相关文献。七是信息服务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凸显。率先在地质云上发布“疫情期间如何更好使用地学文献资源的指南”,及时满足了地质云用户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获得局领导表扬。编写完成《疫情期间地学文献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整理出大量疫情期间免费服务的高价值文献服务信息,在“中国地质图书馆公众号”向社会推广;为部、局科研人员居家办公提供信息支撑, 微信文章阅读量截止目前超两千次,获得地科院科研人员的感谢留言。八是《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地学文献中心高度重视办刊工作,重点围绕地质调查中心工作,注重成果汇集与整装宣传,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近期,据“中国知网”2017—2019年统计年报,《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已从2017年的0.5上升到2019年的1.453,三年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了近3倍。据中国科协发布的有关信息得知,《中国地质调查》已被遴选进入2019年“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