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西里伍岩群变质-热事件:年代学证据及构造意义”项目和“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沉积序列钙、硫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进展”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川西里伍岩群变质-热事件:年代学证据及构造意义”项目,主要任务是厘定里伍岩群形成时代及变质演化时间序列,反演其经历变形-变质作用的P-T-t-D路径和剥露历史。研究显示,里伍岩群原岩为砂泥质沉积岩夹少量基性火山岩(脉岩);变质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15~228 Ma,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谱系显示最小谐和年龄为466 Ma。因此,里伍岩群形成时代可限制为228 ~466 Ma。该项目对于解决长期以来里伍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推动“里伍式铜矿”的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沉积序列钙、硫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进展”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为探明含钾剖面的宏观特征及沉积序列,杂卤石的显微特征及古盐盆水化学环境以及钙、硫同位素组成及杂卤石成因。成都综合利用所通过化学分析、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及电子探针半定量分析等手段,初步查明了四川盆地广安大龙地区含钾沉积序列的化学组成、杂卤石的显微组构特征、矿物组合类型、钾元素赋存状态,阐明了含钾矿物成因。首次提出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含盐层中杂卤石具有两种组构类型,可能分别代表了原生沉积及次生交代两种成因。粒状杂卤石为原生沉积或准同生期在富K+、Mg2+、Ca2+、SO42-卤水中直接析出,纤维状、片状集合体形态则是由富含K+和Mg2+的卤水和早期形成的石膏、硬石膏发生逆向反应形成,查明了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杂卤石的显微组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