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第二届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国务院参事张洪涛研究员等13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我国水合物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相关负责同志,重点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卢海龙教授以及实验室成员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会议。
吴能友研究员在会上作实验室工作报告,汇报了实验室一年来在实验室评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开放交流等方面的进展成效,重点介绍了在水合物试采基础研究与模拟实验、水合物成藏机制与环境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2018年,实验室共承担在研项目40项,年度经费15173万元,2018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9项;发表论文54篇,其中SCI、EI论文30篇;获授权国家知识产权5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国家PCT专利3项;获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团队)1项。
会议安排了4个代表性学术报告,作为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内容的扩展和补充。孙治雷副研究员汇报了在海域水合物资源勘查与环境调查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胡高伟副研究员介绍了参加新西兰IODP372航次开展的多期次水合物生长对沉积物蠕动变形的微观机制研究;陈强高级工程师的报告从水合物试采增产技术、生产安全保障技术、开采过程监控技术和测试与模拟实验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刘乐乐副研究员介绍了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分形理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CT扫描图像构建了含水合物沉积物绝对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分形模型。
与会专家学者对重点实验室2018年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实验室以4位报告人为代表的年轻科学家所表现出的学术积累、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表示赞赏。会议对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对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是坚持 “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基本定位,重点从水合物应用基础、资源评价和高技术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二是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有一大批关键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建议实验室进一步梳理关键问题,根据自身能力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攻关;三是结合实验室自身特色与优势,把研究的目光继续向深度(微观机制)和广度(水合物系统)拓展,不断完善多尺度和全链条研究思路;四是把实验室打造成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的科研平台,吸引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前来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天然气水合物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六是加强泥火山型水合物成藏机理、储层精细描述、资源评价与开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