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郑和扬帆南下,拉开了史诗般的航行序幕,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如今,“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让“古海上丝绸之路”重现世界视野,也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倡议即出,应者云集。东盟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已达成广泛共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走深走实。地学领域,作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了历史发展的重大机遇,正在开启与东盟合作的新篇章。
共建地学合作中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借势发力,借梯登高。2018年12月10日,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南亚地学学术交流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挂牌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经济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应对全球资源可持续发展命题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思考,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2017年8月,在第八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矿业主管部门、地学机构联合签署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倡议》,提出了联合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的愿望。2018年11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新加坡会展中心出席第二十一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了“共建地学合作中心,助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18年11月15日,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来自东盟8个国家地矿部门的领导共同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学领域合作走上新台阶。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设立成都和南宁两个基地,依托单位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按照“两地挂牌,分体运行,统筹协调,无缝对接,责任明确”原则运行。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张陟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成都)挂牌时表示,地质矿产领域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国自然资源部与东盟国家矿业主管部门建立了长期深厚的合作友谊,双方高层往来密切,对话沟通频繁,在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中国-东盟地质矿产领域务实合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地学中心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对地学合作中心建设提出要求。严光生强调,地学合作中心要创新机制、落实人员,形成支撑服务能力,为促进区域地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发展,支撑服务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产能合作及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应对解决区域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好支撑。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正是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深化的大势,登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心愿之梯,抓住了全球矿业新的发展机遇,谋求中国-东盟地学领域合作新发展。
地质无国界 十年成果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就与东盟各国地学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合作日渐紧密,实施了一批地学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与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发布多边合作会议纪要3份,搭建了中国-东盟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网络;联合实施合作项目20多个,编制1:50万-1:500万比例尺度地质、矿产、水文、环境和岩溶等系列图50余幅,地球化学专题图件600余张,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有超过500名官员和学者来华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培训班,中国以合作项目为平台为东盟各国培养地学专业技术人员150余名。东盟各国在中国就读地学专业的留学生近200人。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互访100余次,举办国际会议30余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老挝能源矿产部合作建成老挝首个国家地质实验室,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与泰国联合建设水文观测站2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主任李文昌在介绍成果时如数家珍。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心组织的中国-东盟矿业论坛已经成功举办9届,加强了区域能源资源的互联互通,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矿业合作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效。中国-东盟矿业信息港服务平台形成了集基础地学、矿业信息、投资咨询、矿政政策、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矿业贸易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为中国-东盟数千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科学谋划,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地学合作中心
凝聚强大合力,共创美好未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 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地调局其他局属单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东盟各国地学矿业机构共同建设与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他将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切实推进区域地学矿业一体化,搭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多边合作平台,实现在“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矿业投资与技术合作、信息共享与成果服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与政策研究”五个领域达到国际一流的总目标,并于2020年以前形成较为稳定的中国-东盟多边地学合作和交流平台,编制完成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合作开展“化学地球”“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一批地学合作项目,初步建成多边地学合作研究和地质调查平台。
为完成上述目标,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的业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包括专家智库建立与地学合作战略规划研究,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资源潜力评价,高分辨卫星数据国土资源推广应用示范,东特提斯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地下水系统理论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海洋(海岸带)地质调查,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价,地学矿业信息港大数据平台建设、人力资源交流与人才队伍培养。
据规划显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将于2035年全面完成建设,形成中国-东盟地学研究的顶级智库,培育一支在东盟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团队,为企业发展不定期提供有重要影响力的建议,发挥中心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引领、支撑作用。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是继“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之后,用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指导和创新地学领域合作新模式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依托于南亚、东南亚19个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将努力培育“东特提斯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共同将特提斯演化研究向南亚东南亚延伸,解决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环境效应问题。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开展,中国-东盟资源领域合作与发展潜力无限。而“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定能够担负起义务和责任,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建成世界一流地学合作中心,开启中国、东盟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