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虽然太阳公公依然荡漾着灿烂的笑脸,但是吹到人们脸上的风已经有了丝丝凉意。
然而裕龙大酒店一层会议室里,却是一派火热。岩相古地理、基岩地质图、共和盆地地热资源、支撑长江经济带页岩气科技攻坚战、支撑京津冀地热科技攻坚战、支撑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科技攻坚战……一个又一个专业术语频频出现,一个又一个大计划被提及,彰显着此次会议的重要。
此刻,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阶段性成果研讨会正在进行时。中科院院士莫宣学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项目进展很大,发现了很多新事实,获得了很多新认识,在技术方法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理论、认识、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组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以自然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疑难地质问题为目标导向,紧紧抓住战略科技的牛鼻子,充分发挥基础地质科技创新的平台和源头活水,主动对接需求,积极创新作为,在支撑京津冀地热科技攻坚战、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科技攻坚战、长江经济带页岩气科技攻坚战以及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系列阶段性新进展。为了研讨展示成果,进一步精准对接需求,更加有效地提升基础地质信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水平,应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的诸多挑战,组织召开本次研讨会。
据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负责人冯艳芳介绍,该项目始终坚持用地质事实和依据说话,坚持支撑服务与科技创新并举,力求在继承中创新、在服务中发展。一年多来,项目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固本强基,研发了学科继承发展类的多专业图件产品,为探讨板块构造运动机理等重大疑难地质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依据与标志,主要包括中国陆域断裂构造系统与蛇绿岩分布图,中国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图,中国榴辉岩分布图和中国蓝闪片岩分布图等。二是紧扣需求,研编了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低碳清洁能源科技攻坚战的应用类图件,新认识、新判断可直接转化应用于能源资源勘查工作。由扬子陆块区南华纪大塘坡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获悉,大塘坡期深水区主要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的黔湘桂地区,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受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断陷次级盆地,古地形上表现为一系列地堑-地垒沿NE向60°相隔分布;裂陷槽(地堑)内深水相黑色炭质页岩(板岩)发育良好,是理想的油气和锰矿赋存层位;富有机质的大塘坡组一段黑色页岩沉积是优质烃源岩发育段。由京津冀地区基岩地质图获悉,沧县隆起区是较高温地热田远景区,有利于在较浅深度达到目的温度,降低成本;而辉绿岩分布区是坳陷区内的地热远景区。由共和盆地地热地质背景系列图获悉,热源可能主要来自于深部;盆地内近EW向,近SN向的新生构造(表现为空间展布短,断面不连续)与活化的NW-SE向构造是有利的导热构造;隆起与坳陷、凸起与凹陷的交界处及断裂的交汇处是有利的地热部位。三是创新引领,探索了基础地质图件数据更新和表达方法,在提升编图水平与效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洋陆俯冲增生造山带编图示范工作,清晰勾勒出弧盆系体系发展和大陆生长的方向;陆陆碰撞造山带编图示范工作,表征了两个大陆的碰撞非同时完成,有一个不连续的时间过程;复合构造区编图示范工作,鲜明直观地表征了叠加和变形构造。同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技术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明朗,“智绘地质”软件系统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示范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绩的取得,是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不辞劳作的结果,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则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和鼓励。谈到固本强基的分专业图件产品开发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原主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原主任庄育勋研究员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项目总体非常好,成果丰硕、进展大,资料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编图方法、理论、新认识都很突出。发展中心能将全国各类数据库与成果资料充分利用、升华、挖掘,将零金碎玉变成了‘金玉’,这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尤其能在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方面长期坚持,今天的体会非常深,感觉非常好!”谈到支撑服务类系列图件研编时,原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总工程师乔德武研究员难掩心中喜悦,对项目成果的重大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编图构造为纲、纲举目张,大地构造、盆地形成、填充沉积、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现今分布特征等一系列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对油气、页岩气勘查开发等非常有用,发展潜力很大;研究提出的系列重要新认识与新进展,从局部的沉积地层研究是根本无法获得的,可很快转化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加强成果宣传与转化,尽快应用到油气勘查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我们公益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水环中心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付雷也代表成果应用单位表达了谢意:“在共和盆地干热岩调查工作中,我们项目组达成共识,要取得地热勘查重大突破,必须多专业联合攻关,面上的构造与点上的地热相结合,因此把握区域地质情况至关重要。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负责人冯艳芳得知消息后,主动与我们对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拿出了高质量的区域地质图,满足了我们野外工作的需求。我们主任文冬光十分感动,为项目组送上了锦旗,而他在锦旗上的题词‘博基础地质研究编图之长,服务共和盆地干热岩调查’则是对项目组最好的评价。”
提及科技创新时,专家们更是兴趣盎然。莫宣学院士再次给予客观评价:“华北北缘复合构造区编图示范成果直观鲜明地反映和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系的叠加;‘智绘地质’软件系统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示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成果汇报中看到了几位80后的优秀年青人,令人欣慰。”原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李裕伟研究员也津津乐道:“我非常高兴,今天很受启发,编图进展大,方法、理念都有很大变化,打破了以往以造山带为核心的编图领域,克拉通领域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同时,计算机编图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望下一步把每一种比例尺对应的图件标准都建立起来,争取早日看到全国多要素电子图。”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谈到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的发展时,冯艳芳说:“项目成绩来之不易,除了项目成员‘5+2’、‘白+黑’的无私奉献外,工作平台和环境至关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领导、计划协调人和工程首席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次听取汇报、研讨项目定位与中心业务发展的融合点,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并要求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部署,发挥好‘参谋、支撑、服务’作用。这个项目就是为能源、资源、工程和环境铺路搭桥的,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我们未来的工作目标仍是坚持初心、夯实基础,为‘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