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23日,由地调局资源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2012CB416800)”课题结题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
项目各课题在重大地质事件与铁巨量堆积关系、富铁矿形成机制与控制因素以及铁矿找矿技术方法体系与富铁矿成矿预测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1)提出岩石圈地幔中存在早期俯冲成因的榴辉岩是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巨量富集的关键因素;热幔-冷壳背景下的高角度俯冲是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的关键;2) 实验研究揭示出在高温条件下岩浆可以发生不混溶形成富铁岩浆,而块状磁铁(磷灰石)矿石并非前人认为的熔离的纯磁铁矿(磷灰石)矿浆形成,但不混溶形成的富铁岩浆为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大庙式斜长岩型钒钛磁铁矿以及火山岩型富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提出富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的结果:弓长岭贫铁矿沉积于25亿年左右,而其富铁矿形成于18.5亿年左右,与再循环的碱性大气降水热液“去硅富铁”作用有关;海南石碌富铁矿是新元古代BIF经历不同期次变质变形--热液叠加改造的结果;岩浆岩型富铁矿与源区的初始富集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液态不混溶、分离结晶以及流动分异等不同阶段的叠加复合有关;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富铁矿则是不同阶段高温、高盐度、富铁岩浆热液的快速出溶和充填、磁铁矿的结构再平衡和多阶段流体交代作用叠加复合的结果;4)建立了总磁场三维梯度反演理论模型,磁缓异常深部弱信息提取理论模型,井-地-航磁全空间联合反演理论模型;基于高精度大比例尺勘探剖面约束条件下的精细定位反演预测了攀西地区18处铁矿找矿靶区,预测了铁矿资源量和富铁矿资源量;5)提出富铁矿今后找矿方向应主攻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其次为沉积变质型富铁矿,兼顾其他类型富铁矿。
截至目前,项目各课题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共发表论文219篇,其中国际SCI论文99篇,多篇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Journal of Petr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American Mineralogist等权威期刊上。培养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铁矿研究队伍,多人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和奖励以及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
在会议总结时,首席科学家张招崇教授指出,自2012年项目执行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组指导下,项目组围绕富铁矿成矿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对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要求各课题成员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凝练和系统总结各课题的研究工作,修改和完善各课题总结报告,最终形成整个项目的重大和标志性成果。
此次验收会议专家组由项目咨询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马福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振华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丁悌平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柴育成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赵一鸣研究员以及特邀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中国科学院周少平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邓军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傅秉锋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由首席科学家张招崇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相关领导及项目组成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