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9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赴南非开普敦市参加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以“地球科学为社会服务、基础地球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中的地球科学研究”为主题,内容涵盖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包含49个科学议题和近百项讨论专题,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名代表参会。
本届大会上,西安地调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矿产研究所联合,成功申请并组织了“中亚天山成矿带及邻近区域地球动力学及成矿过程(Geodynamic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in the Tianshanorogen and adjacent areas, Central Asia)”专题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法国、英国等近3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围绕中亚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中,西安地调中心代表王涛研究员介绍了中亚造山带西南段花岗岩Nd-Hf同位素填图最新进展及其对中亚大陆地壳结构与生长的指示意义;马中平研究员探讨了有关中国西天山晚古生代火山岩型铁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作用过程及成矿条件;翁凯博士对近年来西安地调中心在新疆北部古陆块组成及拼合过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汇报;刘江博士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及遥感数据,对南天山混杂带中小尺度构造变形进行了精细解析;陈博博士介绍了西安地调中心在中国—吉尔吉斯天山对比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这些汇报向国内外学者展示了西安地调中心近年来在天山及邻区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提高了西安地调中心在天山地质矿产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参加本次专题讨论会认识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团队在中亚天山及邻区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亚造山带中的古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二是塔里木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的演化关系;三是混杂带构造变形期次的识别,以及与构造事件的对应;四是大陆地壳生长过程;五是天山与邻区构造演化关系;六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巨型成矿带的形成。这些议题概述了目前在天山造山带,乃至整个中亚造山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今后与中亚各国开展科技合作开阔了视野。以此为借鉴,将促进西安地调中心在该地区获得更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会议期间,西安地调中心代表与国内外专家交流讨论,并与参加会议展览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合作国代表团进行了沟通交流,同时积极与俄罗斯、印度等国地质矿产代表团接触、商讨合作前景,收集了上述各国地质矿产资料及相关信息。在与各国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宣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职能、已取得的成果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拓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王涛研究员作报告
马中平研究员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