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渝东北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总结两种破坏模式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乐琪浪 发布时间:2016-09-08

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的重庆市巫山县抱龙镇为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二级项目2016年度重点调查区,地貌单元以中山区为主,受河流强烈切割形成高陡“V”形峡谷,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危害严重。该镇处于北东向发育的抱龙河背斜核部,地层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等软弱岩层为主,为主要易滑地层。通过调查,初步查明了该区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认为区内褶皱构造和工程地质岩组为该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总结出了2种滑坡破坏模式,为调查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城镇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第一种模式是地表松散土体沿基岩覆盖界面发生滑移的变形破坏模式。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在抱龙河强烈切割形成高陡“V”形峡谷区,已查明古滑坡或老滑坡达30余处,沿抱龙河两侧呈线性分布,灾害点密度为3/公里,该类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堆积于陡坡地段;同时,在抱龙河背斜两翼由砂岩、灰岩等形成的陡崖区,崩塌灾害高发,在斜坡地段形成大量崩塌堆积物质。以上由滑坡、崩塌形成的松散土体,在降水和人工切坡等因素诱发下,易沿基覆界面发生滑动变形而形成滑坡灾害。

第二种模式是岩体沿风化剥蚀界面或节理裂隙面发生滑移的变形破坏模式。受构造应力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在抱龙河背斜核部及其两翼,岩体节理裂隙非常发育,一般可见2-4组节理,其中1-2组为外倾节理,属易滑结构面;同时,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属软弱岩体,易于风化而发生崩解。调查结果表明,该岩体中-强风化带厚度可达二十余米,风化岩体易在降水作用下软化或泥化,强度显著降低而产生滑动变形。因此,背斜核部岩体在降水等因素作用下沿风化剥蚀界面或节理裂隙面发生滑移而形成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