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华东项目办组织相关专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综合研究”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详细审阅了成果报告、图系及相关附件,在听取项目汇报的基础上,经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成果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综合研究”项目历时5年,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进行了地质环境调查、资源评价成果集成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对策研究;开展了地质环境区划,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地下水咸化等专题研究;评价了地下水潜力和应急水源地,建立了资源环境信息平台;提交了一批应用性较强的成果,为海西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工程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保障。
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编制出版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沿海)地质环境图集;首次编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覆盖4省20地市的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地调局百年百项成果之一);编制了1:60万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沿海)环境地质图。
2、评价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总开采潜力34.6亿m3/a,圈定应急水源地22处,初步计算了总可开采量约26万m3/d。
3、对沿海六市主要城市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4、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区内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灾害、海岸变迁等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5、以两个剖面和三个典型钻孔重建了霞浦、江阴半岛、龙海平原、漳浦、漳州盆地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厘定了三次海侵的时间为240kyr BP、110 kyr BP和6.7-0.6 kyr BP。
6、划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咸水的范围,基本查明长乐、宫前等地由于地下水开采导致海水入侵的特征,首次在区内采用Feflow软件对长乐地下水集中开采区进行了数值模拟。
7、对区内13条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稳定和较稳定区占工作区面积的90%以上。
8、以晋江市为试点开展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将地下水功能划分开发区、保留区、保护区三个区,工程地质功能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三个区。
9、组织建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集成了地质环境数据共计2.4G,研发了晋江市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