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新的篇章,为土壤修复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为响应国务院“土十条”的号召,领会土十条的精神实质,把握发展方向,找准资源所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定位,提升理论与科研实践水平,近日,资源所土壤修复课题组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土十条”,并对课题组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做出了部署。
项目组陈明研究员首先对“土十条”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土十条”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政府部门对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和高排放的反思,也体现了当前调结构稳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是向污染宣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要战略部署,将对今后数十年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专业从事土壤污染调查、评价和修复治理领域的科研团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到我们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去。
会议提出,学习“土十条”,重点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把握“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这一核心思想,立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管控和治理的需要,发挥我们在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在已有“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和“地球化学工程学”理论指导下,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风险评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灾害链的组成与阻断途径以及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认为,目前,资源所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室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土壤修复领域,不但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理论,还形成了一系列专利技术。(1)创立了“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理论,继承和发扬了“地球化学工程学”理论;(2)在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剂(土壤修复剂)获得了4项重要成果,从已经完成的实验室试验、现场小试、现场中试和现场典型示范的效果看,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活动态重金属的去除率领先10——15%,粮食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降低率领先15——35%。(3)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不但完成了“原地异位电动修复EK-SS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完成了大型装备的原型机研发,并且在200公斤中试和6吨大试中取得了“在48——72小时内去除60——90%多种土壤重金属”的良好效果;在修复成本方面,电动修复已经接近于美国环保局最为推崇的固化/稳定化技术;即将开展大型装备的样机研发,预计将在2016年年底形成可以试生产能力。(4)目前,EK-SS技术已经拓展到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低温脱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本技术可以在35——90℃条件下完成通常需要在300℃以上时才能完成滴滴涕、六六六的土壤脱附,仅此一项即可节省巨量的修复能源,并且避免因燃煤造成的新污染。技术形成对“土十条”中关于土壤修复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今后,课题组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污染土壤的修复上来,重点解决常规技术不能或难以解决的矿山环境、选冶企业、城市高价值污染地块和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目标是“永久性去除目标物中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的回收”。发挥电动修复和土壤重金属固定稳定化技术方面的特长,将现有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工矿、有色金属选矿与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尽快将已有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