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和5月4日,正在执行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大洋37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维嘉海山区成功进行了第一航段的第5次下潜(总第105潜次)和第7次下潜(总第107潜次)。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姚会强作为科学家团队代表参加了这两次下潜。
据姚会强介绍,两次下潜都开展了约4千米的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资料,同时开展了潜航员学员海上实艇下潜培训。第105潜次下潜位于维嘉海山西北侧山坡,最大下潜深度2258米,水中历时8小时2分钟,海底作业时间5小时24分钟,采集砾状结壳57公斤,巨型底栖生物样品9个,其中海绵4个、珊瑚和虾各2个、海星1个,以及近底水样8升;第107潜次下潜位于维嘉海山东南侧山坡,最大下潜深度达2594米,水中历时8小时22分钟,海底作业时间5小时19分钟,采集结壳样品15公斤;采集巨型底栖生物样品10个,其中海绵2个,海葵3个,海胆2个,珊瑚、海参和多毛类各1个;采集近底水样8升。
据姚会强介绍,两次下潜在不同水深范围内发现了连续分布的板状结壳成矿带且成矿带之间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海底地质工作者对富钴结壳资源分布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想象力,对富钴结壳原生生长环境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为研究维嘉海山东南侧典型矿块内富钴结壳和底栖生物分布规律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和样品,为评价多波束回波强度勘探技术在富钴结壳中的应用潜力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初步结果显示,与西北侧不同,东南侧富钴结壳成矿可能普遍受到成矿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板状结壳普遍存在被拉开的迹象,结合取样结果初步判断这种后期的构造活动对矿区质量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也发现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可能受到水深、基底性质及海流的联合控制。
目前,广州海洋局姚会强博士和刘永刚博士参加了本航段调查工作,主要负责区域地质及富钴结壳资源评价相关工作,为航次及各潜次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自2013年“蛟龙号“从海上试验转入试验性应用以来,广州海洋局作为富钴结壳资源评价重大项目承担单位,连续三年派出科学家参加了试验性应用航次工作。刘永刚参加了三个航次,下潜1次,今年将继续下潜科学考察。邓希光参加了2014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工作,两次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