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隶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重点地区岩溶塌陷灾害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2015年,“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获得多项主要成果。一是完成1:1000实测地层剖面测量工作。2015年度实测地层剖面位于1:50000大庙幅铜山区张集镇姥家庙以南帽垫山以北的小山坡上,旨在了解徐州地区新元古界淮河群魏集组、史家组以及寒武系猴家山组、昌平组的岩性特征及纵向变化、沉积环境、沉积厚度等。
二是初步编制了大庙幅基岩地质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州地区1/5万区调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次野外调查、收集及施工的钻孔资料及取样分析成果,对原基岩地质图进行了修编。在重新梳理区内构造关系的同时,依据《江苏省岩石地层清理(1997)》对区内的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重新划分了区内新元古界淮河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及上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等地层界线及接触关系,对岩溶比较发育的地层层组进一步细化到段,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区内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产状及构造等之间的关系。
三是初步编制了岩溶水水文地质图。在研究区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岩溶水开采井的调查以及物探钻探等手段,基本摸清区内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将研究区岩溶含水层组分为强富水区、较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
四是基本查明区内上覆土层结构特征。根据收集整理的钻孔,结合本项目施工钻孔,基本查明研究区土层结构特征绘制大庙幅土层结构分区图,主要考虑以钻孔揭露土体类型为主,并结合第四系成因类型及第四系等厚线进行分区,根据土体类型及岩溶塌陷危害性将覆盖型岩溶区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及多层结构三个大区。
五是初步绘制岩溶发程度分区图。根据岩溶层组、岩溶形态以及钻孔岩溶率等参考性指标将岩溶分布区划分为岩溶发育区、岩溶中等发育区和岩溶不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