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资源-能源综合调查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在工程首席许志琴院士的倡议下,项目组决定举行“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与成矿”系列研讨会。4月16日,首期研讨会“冈底斯构造与斑岩铜矿”召开,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许志琴院士首先就西藏冈底斯斑岩型矿床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郑有业教授提出了关于西藏斑岩成矿机制和控矿构造的新颖大胆的看法,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地质所杨志明研究员认为西藏驱龙中新世的高镁闪长玢岩由超钾质熔体和埃达克质岩浆混合而成,这一观点深化了对碰撞带埃达克岩的认识。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孙卫东研究员通过大量国内外的斑岩型矿床实例,强调了高氧逸度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是斑岩铜金成矿的两大关键。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曲晓明研究员以班怒带雄梅斑岩型矿床为例,深入讨论了碰撞后岩浆作用与铜矿床的关系。4个精彩报告分别从4种角度交流了西藏冈底斯的斑岩型矿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观点,引起了与会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大家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接下来的地质基础调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会后,许志琴院士和孙卫东研究员为下一步的合作研究深入讨论并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