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 “两条主线”四项任务五项举措书写2015年满意答卷
来源:地调局成都中心
作者: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6-03-17
3月15-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召开2016年工作会议暨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徐学义主任作主任工作报告,接受全体职工成果检阅。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紧紧围绕地调科研、凝聚力建设两条主线,通过“两重工作”督办、实施人才团队分类评价和项目成果考评优化方案、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风险点、推进目标责任传导体系和工程-项目业务运行体系等5项举措,实现了中心在业务推进、项目资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集中解决职工核心利益重点难点问题等四项任务上的预期目标,向广大职工提交了一份高质量的成果答卷。
一、地调科研成果丰硕。
四川盆地及周边页岩气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总结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提出川东南帚状、川东南高陡、大巴山前缘双向、川西南低陡等构造带为最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带,并提出了页岩气首选勘探方向。优选了3个有利目标区,在新区发现富有机质页岩层系。
羌塘盆地油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识别出3个三叠纪裂陷槽和2个中生代生烃凹陷,筛选出3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3个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攻关取得突破,在半岛湖区块的东北部和托纳木区块的北部分别发现2个大型油气圈闭构造,两个圈闭构造将是实现油气突破的首选目标区。首次获得了1条横穿羌塘盆地的二维地震剖面,初步查明了羌塘盆地的深部结构。新发现羌塘盆地玛曲地区烃岩十分发育,构造有利,三叠系目的层勘探潜力大。
支撑找矿突破成果显著。
与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机制,优化工作部署,支撑解决地质找矿的关键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扬子陆块康滇地区中元古界地层格架对比划分方案被全国地层委员会采纳为中国南方中元古界标准地层单位;提出喜马拉雅新生代碰撞造山“花状”构造系统与构造样式新模型,为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控制提供了新的成矿控制模型与找矿方向。2015年组织提交1:5万基础图件200幅,提交找矿靶区6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15处,并提交了一批资源量。
践行找矿新机制,支撑西南地区找矿战略行动。在西藏米拉山整装勘查区、扎西康整装勘查区、金达整装勘查区,云南北衙整装勘查区、黔东矿集区、云南滇西北地区的格咱整装勘查区、芦子园矿区、云南都龙矿集区等勘查区新增了一批铜、铅、锌、钼等资源量。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预期目标。
持续推进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综合研究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完成了海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成灾规律研究、普格县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编制出版了《地质灾害排查规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指南》。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正断层和逆冲断层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对比研究及泥石流灾害监测野外研究。
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动服务扶贫需求。邀请乌蒙山区地方国土局有关人员参加项目设计审查,找准需求,合理安排资金,开展资源调查评价,支撑地方“十三五”规划。探获一批新的资源量、富硒土地资源,及在生态环境质量地质调查方面成果显著,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科研平台建设及学科发展建设成效明显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编制了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及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构建方案,提出科学目标和建设举措及运行机制、支撑团队。探索“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在总结已有合作成果基础上,搭建了合作网络,拟定了下步合作方向。
国土资源部罗平古生物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已列入第一批验收名单中,罗平古生物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成为被学习宣传的典型。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挂牌。
编制提交了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和2015年度学科建设方案。以羌塘油气、东特提斯矿产两项工程实施和重点实验室、业务中心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建设。启动了油气地质调查资质建设、野外构造地质培训基地建设。
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罗平生物群综合研究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
三、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
修订了中心地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工程—项目业务推进方案、项目成果考评优化方案、人才团队分类评价方案及绩效配套办法,突出了以“四问”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总体原则。制订了《成都中心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核心人才(刘宝珺学者)、骨干人才和培育人才遴选。
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团队获评国土资源部创新研究团队;1人获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申请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年共发表论文154篇, 其中SCI论文34篇(国际SCI论文27篇),出版专著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