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地调局航遥中心2015 年度“两重一主”工作进展顺利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王 浦 周道卿 钟昶 发布时间:2016-01-12
  2015 年,在中国地调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通力协作下,地调局航遥中心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全力推进“两重一主”工作。从年度“两重一主”工作具体内容确定之初,地调局航遥中心领导班子就迅速行动起来,多次召开班子会议,明确各项工作分管领导、责任人员、通信员、时间节点,对每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阶段性成果和提交时间节点,沟通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一年,地调局航遥中心共组织了21 个野外队,17 架飞机执行野外飞行任务,全年飞行1100 余架次,累计完成航空物探50.08 万测线千米; 组织20 个地面工作组,完成测量物性2569 处,实测物性数据77000 余个;选取编译航磁异常6000 余处,查证异常116 处,新发现多金属矿化( 点)35 处; 取得基础调查与找矿工作新突破,有效满足了中国地调局能源资源调查实现重大发现或突破战略需求。在2015年的工作中,地调局航遥中心严格落实保密责任制,持续加强涉密人员管理,及时开展保密教育,开展保密自查。地调局航遥中心严格执行国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和中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相关规定,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

  聚焦国家能源资源需求,支撑能源勘查新进展

  完成重要油气盆地航空重磁综合调查92479 测线千米,完成计划工作量的103.17%;岩石物性测量607 处,实测物性数据18000 余个,测定磁定向标本96 块;完成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地区航空重、磁、震综合解释,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发育“裂-坳沉积体系”烃源岩的新认识;基于已有航磁资料完成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评价,编制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磁性基底深度图,为区域油气评价提供技术资料和成果。

  推进长江经济带和海岸带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为局重大战略部署提供支撑

  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和海岸带自然资源系列图件,完成T 型带航空遥感计划的总体编写,并与相关单位进行了需求对接,完成了地调局航遥中心以往所承担的298 个项目(T 型带范围内)已归档航空资料数据梳理。充分发挥地质工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国产卫星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应用效益显著

  依托高分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示范系统(一期)等项目建成的遥感业务化信息系统,集任务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遥感地质解译、野外调查、数据支撑、分发与服务、运行管控八大系统于一体,实现了遥感业务全链路数字化、无缝衔接和业务化运行。通过2015 年资源一号02C 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充、完善了业务系统功能,大力提升了卫星接收、处理、存储、管控与应用能力。

  部署成矿带航空物探调查,实现矿产勘查新突破

  完成重要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193220 测线千米,完成计划工作量的105.49%;岩石物性测量1962 处,实测物性数据59000 余个;编写项目成果报告18 份,提交异常查证建议书10份;选编航磁异常6000 余处,其中有找矿意义异常840 处;优选116 处异常开展地面查证,新发现铁、金、铅锌等矿(化)35 处;新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进一步开展区域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找矿线索。

  完成湖北鄂州莲花山—黄石铁山铁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磁调查示范,筛选出一批矿致异常开展查证,进行铁及多金属找矿预测,服务于大冶整装勘查区深部与外围找矿需要。

  开展电法扫面试点工作,完成固定翼频率域航空电磁试验测量,结合航磁资料进行矿产资源综合解释研究;选择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进行水文地质电磁扫面试点,为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区域性资料和解释成果。

  持续科技创新,完善航空物探业务体系与能力建设

  航空物探综合勘查系统不断完善和提升,完成航空磁电放综合、航空重磁综合、直升机磁放综合、直升机电磁综合等多种综合测量系统与测量飞机平台改装集成并全面投入生产测量。航空数字光泵磁力仪、航空伽马能谱仪、航空重力仪、航空物探综合勘察系统等一批“863”科研成果已经转化成生产力,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和资源能源勘查提供了性能稳定、技术成熟的多参量综合测量航空物探勘查系统。

  使用自主研制的磁电放综合测量系统完成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试生产工作,升级后的GT-2A 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在塔里木、准噶尔等地区形成大规模生产力,完善国产直升机航空电磁系统(CHTEM)软、硬件性能,成功研制了航空物探高精度姿态测量系统,完成航磁三分量部分仪器系统实验样机及性能指标测试,整体上提高了国产系统的系统实用化水平。研发并集成了GeoProbe“航磁多参量处理解释”系统,提升了航磁梯度数据处理及反演解释水平。

  发挥遥感技术优势,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管控

  牵头组织20 个单位的100 余名技术人员,开展了全国国土遥感综合调查技术体系研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完成了《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和《国土空间遥感综合监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部局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全要素全天候监测以及开展国土空间遥感综合监测、服务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成《中国自然资源图集》59 个专题因子更新,为国家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现状与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及综合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推进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拓宽工作内涵并扩大服务范围,为全国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提供决策数据

  牵头组织全国32 个单位的600 多名技术人员,完成全国陆域和192 个全国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和动态监测,为全国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完成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危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及效果等信息,按省级行政单元编制了系列成果图件及报告;该系列成果是我国第一次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全国性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图系,为部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及矿山复绿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对分析全国矿山开发占地、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形成和分布特征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服务边境地区国土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

  依托自主卫星技术,摸清了东北、西北、西南和三沙等边境地区80 余万平方千米资源和环境现状及变化情况,有效地解决了边境地区基础地质信息获取困难问题,为国家兴边富边等目标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基础数据,有效地支撑了边境地区自然资源管护工作。

  全国地面沉降监测服务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通过全面梳理京津冀地区2000 年以来地面沉降InSAR 调查与监测成果,编制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面沉降InSAR 监测成果图集》,完整再现了京津冀地区近10 年来地面沉降发展演化的总体特征,全面反映了区域性地面沉降分布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意义,为支撑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布局、城市群规划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

  全面部署“一带一路”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精心部署技术力量,积极参加中国地调局《“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编制、二级项目《“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和科技部援外《中国—玻利维亚卫星遥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实验室》项目申报,完成了《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图集》的出版工作。为中国地调局“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遥感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效果显著

  遥感实验场服务系统(外网)已经正式上线运行,依托该系统,先后完成了国产卫星数据在轨几何精度评价、地质矿产应用评价等,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并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卫星应用中心、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提供了数据服务。多所高校研究生在实验场开展了多项科研实验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向三沙市政府、三沙国土局及驻西沙群岛部队提供的项目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益,并向局上报了成果专报。局门户网站、中国矿业报等媒体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及时响应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先后开展了尼泊尔—西藏8.1 级地震、陕西山阳滑坡、深圳滑坡等应急调查工作,通过国产卫星数据,快速开展灾情的遥感解译工作,为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地调局以及地方政府开展灾情调查、隐患点排查以及安置选址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