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调查科研一体化,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北缘重点区干热岩调查成果质量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李胜涛、贾小丰、程正璞 发布时间:2016-01-06

“青藏高原北缘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干热岩)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


项目组基本完成各类实物工作量,包括1∶25万水文地质调查10000km2,1∶25万遥感调查30000km2,1∶5万水文地质调查800km2,1∶5万遥感调查800km2,各类调查点554个,浅层测温与CO2浓度测试58点,水样采集118组,岩石样品50组,实测剖面35km,大地电磁测深(MT)84点,区域尺度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观测30000km2,重点工作区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观测800km2,干热岩井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1套。


根据项目特点,项目组技术人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实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将科研与地调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调查成果质量。


一是科学研究贯穿野外工作始终。干热岩资源调查研究是国际前沿课题,调查工作并无现成的理论和标准可以参考。项目组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野外图幅调查密切结合,根据我国干热岩工作特点,初步提出了干热岩资源勘查阶段划分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对青藏高原贵德热水泉和共和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取得了新的认识,初步评价了热水泉地区和恰卜恰—阿乙亥地区地热田及干热岩资源,调查研究了高温温泉的出露条件与干热岩资源的地热地质意义。


二是加强专业融合。根据工作区地质条件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干热岩调查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特点,项目组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特点和优势,联合编队,加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野外调查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遥感解译与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相结合,提高了地质资料精度较低地区调查工作的有效性,圈定了区域热异常,完成了西宁幅、贵南幅1∶25万地热地质调查,首次发现水温高达82.2℃的兰采高温温泉;热水泉幅、共和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联合填图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地质调查与监测仪器研发相结合,取得了干热岩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突破;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相融合,特别是MT与天然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联合应用、相互验证,提高了圈定干热岩靶区的有效性;地球物理勘查与地热地质分析相融合,减少了地球物理方法解译的盲目性,提高了深部地质构造、地热地质条件的深入认识。


三是合理协调水文地质填图与干热岩调查的关系。以基础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水文地质测绘与地热地质测绘相结合,充分反映3000m以深干热岩地热地质结构并兼顾500m以浅水文地质结构;各类水、岩样品采集兼顾浅部与深部,尽可能同时满足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热地质调查的需求;调查区域不局限于标准图幅内,完成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同时,确保充分认识地热地质规律。


四是统筹协调各项委托业务。本项目参加单位多,涉及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地调机构等多家单位。项目组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了委托业务的针对性以及对项目整体工作的有效促进,加强沟通和过程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加单位的技术人员经常在野外现场进行交流、研讨,统一认识。


目前,本项目已全面完成野外工作,转入室内整理、图件编制和成果报告编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