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项目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地科院资源所 作者:李立兴 发布时间:2016-01-05

2015年12月29-31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项目2015年度总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各课题分别就执行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项目取得的主要新进展如下:

1、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新认识:提出二叠纪峨眉地幔柱作用与岩石圈早期板块俯冲成因的榴辉岩相互作用是攀西矿集区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大规模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暗示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也具有寻找大型钒钛磁铁矿的找矿潜力;提出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于热幔-冷壳背景下的高角度俯冲地球动力学背景。

2、富铁矿成矿机制研究的新进展:18.5亿年再循环、热液叠加作用导致的“去硅富铁”是鞍山式富铁矿形成的主要机制;新元古代BIF经多期构造蚀变叠加形成石碌大型富铁矿,并在矿区东部隐伏区成功预测并探明了富铁矿;首次在鄂东地区发现磁铁矿-磷灰石型矿石,为揭示玢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因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含矿岩体中膏岩层的发现以及矿石的元素-同位素分布特征为膏岩层在矽卡岩型和玢岩型铁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建立了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形成的岩浆通道成矿模式,岩浆早期磁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以及随后的岩浆流动分异是攀枝花式富铁矿形成的主要机制;实验岩石学揭示岩浆期后流体在大庙式富铁矿成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提出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热液作用是形成富铁矿的关键。 

3、改进了三维联合反演技术:建立了4种主要类型铁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矿集区钻探过程验证了预测结果。 

与会专家对项目目前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富铁矿研究亮点突出,方法预测特色鲜明,按既定研究方案实施能够实现预定研究目标,为明年的结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组对项目的下一步执行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希望研究汇总工作中注重思考重大地质事件与铁的成矿作用的关系,聚焦富铁矿形成和预测,进一步凝炼出更加富创新性的成果;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向众传播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研究的公益性。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内部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汇报,对各自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谋划。首席科学家张招崇提出,各课题需继续深化合作,加强集成,凝炼创新点,为明年的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来自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的有关领导、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项目组全体成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