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通过国土资源部鉴定

来源:地调局发展中心 作者:郭 佳 发布时间:2015-12-23

近日,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委托,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勘查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成果鉴定。由陈毓川院士、汤中立院士、裴荣富院士、翟裕生院士、翟明国院士、王瑞江研究员、王京彬教授级高工、王世称教授、胡瑞忠研究员、王汝成教授、马振东教授、张金带教授级高工、陈建平教授等13位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是近年来我国矿床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其成果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实践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找矿勘查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突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中规定的“开展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勘查、总结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3项任务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对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工作进行方法总结,研究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团队以叶天竺教授级高工为首,集合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地勘单位、矿山企业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化探等方面百余位中青年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工作,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矿床学研究、找矿勘查学及矿产勘查实践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边研究、边应用、边总结、边检验,以勘查为目的,创新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指导危机矿山找矿和矿区深部找矿,大幅度提升我国固体矿产大比例尺预测和矿产勘查的水平和能力。该成果已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整装勘查找矿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指导实施的398个项目中,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规模以上矿山62座、中型规模以上矿山117座,找矿成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的成功率。其中,在胶东金矿、红透山铜矿、大厂铅锌矿、邓格庄金矿、石禄铁矿等多个矿山的找矿突破中起到了直接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硅钙岩性界面成矿理论,更是在湖南康家湾铅锌矿、江苏栖霞山铅锌矿、西藏亚归拉铅锌矿、西藏蒙亚阿铅锌矿、西藏甲玛铜铅锌多金属矿、浙江银山银矿、新疆彩霞山铅锌矿、广东玉水铜矿、黑龙江弓棚子铜多金属矿、安徽桃冲铁矿、浙江漓渚铁矿、福建洛阳铁矿、福建马坑铁矿等,得了普遍认可和推广。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专著编写工作自2009年启动以来,历时6年时间,由地调局发展中心(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牵头,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参加。目前,《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专著总论已出版印刷并免费向社会发放16000余本,专著各论正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必将会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继续实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成果鉴定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部地质勘查司车长波副司长、牛力处长,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赵财胜处长,地调局总工室和发展研究中心严光生主任、资源评价部张生辉处长,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李剑副主任等领导出席会议。地调局发展中心(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同志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