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组结束了在钦杭结合带南段及邻区的野外考察工作。本次考察是继7月份完成的钦杭结合带中段野外地质考察之后,项目组再次在扬子与华夏块体结合带地区开展工作,旨在明确钦防海槽、右江盆地等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界线划分的地学依据,进而研究两大块体的拼贴过程等科学问题。
据介绍,本次野外工作历时14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晚古生代深水硅质岩;合浦县闸口镇泥盆纪-石炭纪浅水相碎屑岩、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剖面及变形特征、复理石建造等;横县六景镇泥盆系标准剖面;百色县古生代混杂岩带及主体为二叠系的飞来峰;罗城县四堡群、丹洲群白竹组-南华系长安组剖面等。对考察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元古代-古生代地层、标准剖面进行了实地观测,采集了相应的岩石样品用于室内地化测试及年代学分析。期间总计观察剖面6条,采集分析测试样品近140千克。野外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克服了工区地形复杂、气候湿冷多变、水土不服等困难,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野外工作任务。
作为扬子与华夏块体的碰撞结合带的一部分,钦杭结合带(南段)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通过两次针对钦杭结合带的地质考察,深入研究其构造属性及构造演化过程,可以为系列图项目在该地区的扬子、华夏块体划界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线索,对多种矿藏成矿机理及分布特征的认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