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国地质调查局“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计划顺利组织实施,矿产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内相关部门和单位,经中国地质学会批准于2014年7月成立了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2015年10月10—11日,矿产资源研究所借助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之机,依托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联合局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安地调中心在西安举办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境外地质矿产研讨会,并同时进行工作调研和项目实施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目标和成果,统一协调了工作思路、方法和进程。
本次研讨会邀请裴荣富院士,“一带一路”计划协调人王瑞江副院长,局科外部刘大文处长,局属各单位二级项目与境外地质调查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以及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院校等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针对“一带一路”能源资源与地学合作愿景、重要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成矿区划、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矿业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及重要国家和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优势矿产分布规律、成矿对比研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讨。
为了做好“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及相关项目2015年工作,提前谋划2016—2018年工作,工程首席专家王宗起副所长利用会议间隙组织参会的局属单位外事领导、二级项目负责人和部分专家举行专题座谈,并同梅燕雄研究员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进行工作调研。与会专家就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成果和存在问题、未来三年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技术方法等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对策建议。王宗起指出,“一带一路”计划中的三个工程及其所属二级项目虽分工各有侧重,但必须是一有机整体。主要任务是在“一带一路”选择重点区域、国家和矿种,按照一定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分步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如下总体目标:一是组成地调局境外地调业务体系,统筹部署,分工协作,有序开展境外调查研究;二是形成地质资料、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支持政府战略决策和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三是建立和完善矿产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四是建设和扩充国际合作体系,培养国际型地学人才,提升中国地调局的世界影响力。当务之急,是组织工程各参加单位,尽快研制一套普适性的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标准与工作指南,为推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