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走出去,方能领略精彩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彭桂梅 发布时间:2015-11-17
  以援埃项目为起点,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实施10年来,组建境外地质研究团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战略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走出去”开展境外地质工作的重要技术力量。而今,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参与全球能源资源治理的战略需求,武汉地调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境外地质工作计划,向未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个境外项目“开花结果”,在此基础上组建境外地质研究团队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埃塞俄比亚Gimbi-Nejo地区1:25万地球化学调查》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负责的第一个境外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历时5年,终于“开花结果”,为武汉地调中心“走出去”成功打响“第一炮”。

  2005年11月,受国家商务部委托,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派遣的专家组组长,时任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的姚华舟与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黄金集团、湖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等单位的6位专家,对埃塞俄比亚进行了地质矿产考察和资源开发可行性论证。一个月内,他们克服诸多困难,跑遍了埃塞俄比亚各主要地质单元,确定了5个候选工作区。随后,姚华舟代表中方与埃塞俄比亚矿业能源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07年,埃塞俄比亚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工作区位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西部高原。埃塞俄比亚经济相对落后,局部地区长年干热无雨,道路交通及医疗条件较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处处充满了挑战。

  2010年,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该项目的全部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完成主体工作区9040平方千米的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路线地质调查,确认各类矿(化)点或矿化信息点81处。其中,新发现原生金(铜)矿(化)点16处,镍(钴、铬)矿(化)点10余处,查证具找矿意义的异常11处;编制了4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多元素组合异常图及成矿预测图等,修编了工作区1:25万区域地质图,编制了工作区1:25万地质矿产图;划分出4个三级成矿带、5个A类找矿远景区和4个B类找矿远景区,提交可供勘查的靶区4处,相关企业成功登记了矿业权;获得重要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将埃塞俄比亚西部地区过去一直认为是晚太古—早元古大套岩石确定为新元古代;发现晚前寒武纪冰筏沉积等。

  通过埃塞项目和几乎同时开展的东南亚地区有关项目的工作,项目组积累了一定的境外地质工作经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审时度势,以该项目组为依托及时成立了境外地质调查研究室,这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最早成立的境外地质研究室之一。

  作为境外地质调查研究室的前后两任主任,一直以来,陈开旭研究员、王建雄教授级高工是武汉地调中心境外地质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据他俩介绍,目前,该研究室现有正式编制工作人员20余人,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走出去”的重要技术力量;与此同时,作为中心境外地质工作紧密合作伙伴,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华北地勘局地勘总院等单位也为武汉地调中心“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境外地质工作从东北部、西部非洲到东南亚岛国,取得系列成果

  姚华舟介绍,2005年以来,武汉地调中心的境外工作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及近邻地区,自东南亚到东北部、西部非洲再到阿拉伯半岛,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几内亚、利比里亚、乍得、苏丹、摩洛哥等10多个国家,承担各类项目26个。主要工作包括3个层面:一是跨区域甚至跨国境的大范围概略性地质矿产调查,二是成矿带或区域范围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三是较小范围的详细调查,如1:25万、1:5万调查。

  在东北部非洲,主要承担了埃塞俄比亚Gimb-Nejo地区1:25万地球化学调查、埃塞俄比亚Asosa-Gimbi地区优势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和1:25万地球化学调查、厄立特里亚中南部地区地质与地球化学调查和非洲东北部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综合分析等4个项目。

  其中,在厄里特尼亚,全面了解了工作区水系沉积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了5个地球化学异常区,建立了工区基本区域地球化学格架;划分了主要的岩石地层单位,编制了整个Adi keyh工作区1:25万地质图;划分了2个Ⅴ级成矿带,编制了40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初步了解了该区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在苏丹,完成了卡萨拉79区块1:25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初步查明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15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划分了两个成矿带和3处找矿预测区,发现了10多处矿化点。完成乍得Mayo Kebbi Ouest地区1:5万地质地球化学测量,查明了区域岩石构造特征,圈出30处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发现和踏勘检查了35处矿化点,初步圈定了2处找矿靶区。

  此外,完成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加纳、塞内加尔、多哥、喀麦隆等西部非洲七国1:50万~1:100万地质矿产图编制或修编,对西非铁、铝、金、金刚石等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划分了24个Ⅳ级成矿单元和43个成矿远景区。

  项目组还系统收集了东非地区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地质、矿产、地质矿产综合资料及矿业开发法律、政策、法规、矿权设置等各方面的资料,总计4000余份(册),对重要的地学资料进行了文字翻译和图件矢量化工作,并初步建立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调查成果公开网上查询系统。

  在东南亚地区,项目组承担了巽他群岛新几内亚岛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中印合作印尼苏门答腊岛巴东—明古鲁地区1:25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印度尼西亚中苏门答腊岛铜金等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印度尼西亚优势矿产资源区域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中印合作苏门答腊岛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等项目。

  编制了印尼地质矿产图,总结了印尼优势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分析了成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为企业在印尼开展矿业投资提供了支撑。

  对中苏门答腊岛进行了重点研究,建立了苏门答腊岛重要矿产地数据库,通过对巴东—明古鲁地区1:25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圈定了16处组合异常,确认各类矿(化)点或矿化信息点20处,提出了5处可进一步工作的地区。

  10年来,武汉地调中心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整合优势力量,拓展境外空间,取得显著工作进展和系列成果:完成1:25万~1:5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6万余平方千米,完成1:100万~1:250万地质矿产编图2000万平方千米,圈定成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85个,圈出地球化学异常143个,新发现各类矿(化)点220多处,为有关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瞄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机遇,向新的目标迈进

  姚华舟表示,境外地质工作要取得真正好的成果,需要有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我认为,武汉地调中心现阶段取得的境外地质成果,无论是地质找矿还是综合研究方面,目前还是比较初步的,还有大量后续工作任务要完成。”姚华舟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强化、深化国际合作,争取出一批更高水平的成果。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示精神,武汉地调中心今后境外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在北部、西部非洲地区的工作,并牵头成立中国—北非—西非地学研究中心。”

  据他介绍,目前,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苏丹等国家的矿业能源部部长或地质调查局局长已应邀先后访问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就开展下一步合作和成立“中国—北非—西非地学研究中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并在金属矿产、油气、钾盐、煤炭勘探开发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他表示,这方面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入。

  姚华舟介绍,武汉地调中心计划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区是东南亚岛屿国家。这里在地理上与华南相邻,地质构造独特、复杂,成矿条件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扬帆拓步的地方,其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武汉地调中心通过与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成都地调中心共同组织的中国—东盟地学研究合作论坛,对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学研究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武汉地调中心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有比较好的前期工作积累,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学研究机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