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驭海搏浪真丈夫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首席科学家助理韦成龙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 倩 发布时间:2015-11-04


韦成龙与地震勘探仪器。

  像所有科考队员一样,每一次出海,韦成龙也盼着尽快靠港、回家,让他牵肠挂肚的,不仅是家人。“完成这个航段后得赶快回去,好好总结这次试验的成果。”这位青年科学家的心潮,与太平洋的浪潮共振、共鸣。

  2000年春夏,“火炉”武汉躁动不安。这一年,韦成龙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在求职简历漫天飞舞的毕业季里,他却从容地只打印了一份简历,投给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2015年9月,一声声“炮”响,打破了太平洋的宁静。在广海局科考船“海洋六号”上,一支团队圆满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任务,填 补了中国在大洋开展多道地震勘查的空白。这支团队的带头人之一,就是15年前那个“一根筋轴到底” 的韦成龙。

  当年接收韦成龙简历的关晓春,现在是广海局方法所所长助理。每次和人提起,关助理都自豪地称自己有眼光。

  大丈夫——一份简历绘梦想。面对工作,他选择脚踏实地。

  多年来,出色完成每一次野外作业,经受各种突发考验,韦成龙凭借的是脚踏实地,多做少说。进入广海局不久,韦成龙就担任了仪器组组长,一干就是好几年。“组长”听起来职务不大,但是责任大,也是入行之初每个年轻人成长的第一个梦想。

   2007年5月10日,韦成龙随“探宝号”船执行油气新区调查任务。考察期间,突然,震源频频报警,只能中断作业。设备故障就是命令,尽管刚值完8小时 的班,但作为组长,韦成龙马上组织人员查明故障原因,原来是海上水汽导致气枪绞车滑环漏电。上百根电路线,只能一根一根更换连接、防水密封。深夜里,暴雨 如注,他带领大家系着安全带在船舷边作业,经过漫长的16个小时抢修,海面终于传来熟悉的“炮”声。

  “身先士卒是最好的语言。”野外作业风险高,更需要团队一心。每每有困难、危险,最先冲上去的人中,总有韦成龙的身影。

  2007年6月8日,韦成龙执行南海北部战略选区调查任务,水下电缆尾标被湍流卷到130多米深度的水下,资料质量难保。

  危急之时,韦成龙毫不犹豫地带领几位队员下了工作艇,直奔尾标而去。此时,尾标已基本没有浮力,全靠科考船在拖动中保持深度。为了维修,船速减慢下来,几百斤重的尾标瞬间把工作艇拉沉,转眼间,划桨漂走了,修理工具沉了海,艇上紧张的空气几乎让人窒息。

  短暂的恐惧之后,韦成龙冷静下来,他拿起绑在身上的应急小刀片,一下一下地割锯粗绳。此时,艇还在下沉,海水已经齐腰深。

  韦成龙明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沉静。任何慌张和挪动,都会让小艇翻沉。在互相鼓励的眼神中,大家坚持到最后,终于换上了新尾标继续作业。

   常年漂泊在海上,单调的工作、封闭的环境极易使人产生惰性。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满怀对海洋地质的巨大兴趣和憧憬,新鲜劲儿一过,单调和乏味的海上生活难 免让人懊恼沮丧。地震勘探是海上最复杂繁琐的工作,笨重的气枪、冗长的电缆、错综复杂的仪器系统,故障随时可能出现,电缆搬动、倒腾更是家常便饭,同事们 都戏称自己是“搬运工”。

  时间不长,细心 的韦成龙就发现,地震勘探可不是仅仅需要“搬运”的体力劳动,更需要用脑子思考每个系统的工作原理、维修知识和技巧。 一线的历练,大海的洗 礼,让韦成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物探工程师。2014年,他被任命为地震室主任。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调 查等多个国家重大能源勘探开发项目,其中,负责的多个项目野外资料品质被评为优秀级。他连续多年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安全工作者”、广东省直“青年岗 位能手”等称号,负责的地震技术室被评为广东省“青年文明号”。

  “我深深地爱上海洋地质地震勘探,为此,我愿意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这是韦成龙对自己从事的地质事业最真心的告白。

  好丈夫——一纸婚约定终身。面对婚姻,他选择不离不弃。

  2011年,韦成龙获得一个特殊的称号——广东省“十大好丈夫”。

  外人不免疑惑,一个平均每年出海超过170天,家里大事小事都无暇顾及的地质人,怎么有资格获得这份殊荣?熟悉韦成龙的人却异口同声地说,他百分百配得起。

  韦成龙的妻子付云娟婚前不幸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成龙当然知道患上这种病,意味着终生服药治疗。很多人劝说他考虑放弃,重新作出选择。

  曾经的山盟海誓,是否经得起人性的拷打?就像当年毕业只投一份简历的决绝,韦成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贞于爱情,对患病的未婚妻不离不弃,毅然决然地与傅云娟结了婚。

  作为业务骨干的韦成龙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时间在海上工作。2007年,海上地震勘探任务非常繁重,正当韦成龙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时,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地震仪器组长的韦成龙,顶着工作上巨大的压力,一边紧张地投入科考准备,一边抽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好母亲。

   而此时,更大的不幸降临到这个家。怀孕9个月的妻子因病情恶化,必须尽快进行手术。他一面带好组内成员做好各项生产准备工作,一面联系医院安排手术。妻 子手术之后,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困难而逃避工作责任。他请来岳母照顾妻子,自己踏上了野外科学考察船 。这一年,他出海工作的天数达到了200 天。

  每一次回到家,他都抢着干这干那,弥补自己对家庭“欠下的债”。

  韦成龙的女儿因早产而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上医院治疗。2009年,女儿因肺炎反复感染,连续住院两个多月。从海上回来的韦成龙,一上岸就直奔医院,看到孩子躺在病床上,胳膊几乎只比爸爸的拇指粗一点。

  “握着孩子的手,像握着小动物的手一样,见面时孩子的反应只是眼睛转了两下,连扭头的力气都没有。”回忆到这里,一贯爱笑的韦成龙有些哽咽。

  让人欣慰的是,孩子慢慢长大,变得结实起来。这个比起同龄的孩子又瘦又小的小姑娘,骨子里遗传了爸爸坚强的基因,很少因为什么事儿哭鼻子 。

  2015年9月,女儿开始读小学。像错过家里所有重大事情一样,正在太平洋上执行本航段科考任务的韦成龙又一次过错了女儿成长的重要节点。

  铁丈夫——一份担当显本色。面对家庭,他选择责任担当。

  面对家庭,他选择承担责任担当。

  韦成龙自小在广西河池农村长大,家中有兄弟姐妹5个,家境拮据,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东家借、西家凑。

  2001年,韦成龙的小妹参加高考,高昂的大学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甚至想让她放弃高考。就在这时,家里收到了刚刚毕业一年的韦成龙积攒的8000元工资。从那年起,韦成龙就主动承担起4个兄弟姐妹在校读书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支持他们学习。

  关晓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1年,韦成龙因为参加南海科考获得了一万多元的津贴,当他用电话通知韦成龙这个喜讯时,韦成龙毫不犹豫地托付他把这笔工作后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寄给家人。

  难得的是,结婚以后,韦成龙的妻子在自己身患疾病,医药费花销很大的情况下,理解并全力支持他的决定,勤俭持家,保证几个兄妹的学业顺利进行。如今,在他们夫妻的资助下,4个兄妹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把父母接到广州,生活中尽量照顾老人,为老人做爱吃的饭菜,带老人出去散心聊天;老人回到老家,他也会按时寄生活费用给老人,让父母感觉到长子的关心与照顾。

  “一个男人在家庭中扮演着儿子、丈夫、父亲不同角色,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团结和睦,共同承担苦痛,一起分享快乐。”韦成龙说。

  “有没有想过换个不再出海的岗位?”记者忍不住问。

  确实有上岸的机会。但韦成龙左思右想,还是选择留下来,南海、西沙、太平洋……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他继续与海洋相伴。

  像所有科考队员一样,每一次出海,韦成龙也盼着尽快靠港、回家,让他牵肠挂肚的,不仅是家人。这次出大洋前,韦成龙刚刚作为技术负责,在南海进行了一周的双船地震勘探试验。这项国外已经很成熟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韦成龙告诉记者,相比单船地震勘探,双船地震能够利用灵活可变的采集观测系统,对地下复杂目标体进行探测,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完成这个航段后得赶快回去,好好总结这次试验的成果。”韦成龙说。对于未来,韦成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改革创新地震方法,满足实践需要。这位青年科学家的心潮,与太平洋的浪潮共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