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龙一号”海试成功的喜悦
在远征大洋的科考船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脸庞被风吹裂了、皮肤被烈日晒黑了、浑身被飞沫溅湿了,身体充满疲惫,但眼神却透露着执着和坚韧。他们劈波斩浪,为国家探索深海矿产资源。他们就是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何高文领导的深海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团队。
深海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创立于2013年,有16名成员,分别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矿产地质调查所、海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所、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实验测试所。团队成员具有硕、博学位比例为87.5%,年龄45岁之下的中青年比例为75%,正高、副高级职称比例为69%。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与研究、深海稀土资源评价与研究3个方面。
圈定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合同区
在团队成立之前,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研究一直就是该团队成员研究的重点之一。
进入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国际海底资源竞争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即将迎来新一轮热潮。2010年,何高文任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与申请工作组副组长,负责组织工作组成员开展富钴结壳调查区的资源评价与申请方案准备工作。在2011年17届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上,何高文作了专题报告,为我国代表团提出的旨在“扩大矿区面积”的修正案文提供学术支撑,直接影响着2012年18届会议上最终规章采纳了中国建议案文的关键内容,使得矿区的申请面积由原来草案的2000平方公里增加到3000平方公里,最终保留矿区面积由原来的500平方公里增加到1000平方公里。
2013年农历春节期间,何高文又匆匆赶往牙买加,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针对我富钴结壳矿区申请的审查会,对相关质疑进行陈述。随后,针对国际海底管理局专家审议意见,我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完成材料补充工作,确保了我国申请方案初步审议顺利通过,并为2013年7月在理事会上顺利核准通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备受关注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也是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核心之一。团队成立之前,就针对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采用多维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东、西区结核覆盖率和丰度与水深、坡度、坡向、经度、纬度的相关性预测模型,并基于ARCGIS和GS+软件平台,利用指示克里格和普通克里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合同区资源评价工作。团队成立之后,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无缆潜水器(AUV)“潜龙一号”首次成功在圈定的试采区进行应用性试验,获取了我国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局部的精细海底地形地貌数据,并完成了加密地质取样工作。团队成员朱克超积极参与中国五矿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准备工作,团队负责人何高文2015年春节期间赴国际海底管理局,为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提供了专家技术支持。
开拓海底新资源调查研究领域
深海稀土资源评价与研究是该团队开拓的海底新资源调查研究领域。2013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实施了我国首个深海稀土资源调查航次,该项成果入选201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通过2013年~2014年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调查与研究,实现了找矿新突破,确定了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成矿远景区。
深海探路对深海工作者来说,一方面是充满激情与兴奋的探索之旅,体现了对科学家了解未知、探索自然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是远离家庭的孤独之旅。无论是在团队成立之前还是之后,团队大部分成员均一直奋战在海上一线。团队成员是海上航次组织实施的核心力量,团队负责人何高文几乎每年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负责整个航次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参加相应航段调查工作,就连团队中2011年参加工作的“80后”小伙子任江波也已经有了接近400天的海上工作经历。艰苦的、严格的海上调查工作经历,磨练了团队成员顽强向上的拼搏精神,团队成员刘方兰、邓希光和盛堰已成长为航次首席科学家,尤其是刘方兰和邓希光几乎每年都要承担不少于2个航段约3个月的首席科学家职责。年轻队员也逐渐成长起来,有的已走上首席助理的岗位。
植根科研的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大洋科学考察公益宣传,推动公众对海洋尤其是对深海的认识。2011年,团队成员组织全体科考成员记录科考日记,并形成“海洋六号2011”一书正式出版,全面系统描述、记录了整个大洋23航次的科考历程;2013年,与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信局、科技日报、羊城晚报等共同举办了首次海—陆卫星视频连线海洋科普课堂,广州市100多名中学生参加,刘方兰作为海上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在海上现场授课,何高文作为现场指导首席科学家,为学生们现场讲解和解答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我国海洋科考的认识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此外,在外港期间,团队不定期的组织开放日活动,邀请当地华侨进行参观,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科学科考事业,让海外华侨为我国大洋科学考察事业而自豪。
科技创新永葆团队活力
经过3年锤炼,深海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四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研究的进展离不开新资料的获取,海上航次的顺利实施为获得资料和样品提供了保障,而新的研究成果又不断提高航次设计和效率的整体水平,良性的循环推动着大洋调查与研究的持续提高,如成功为“蛟龙”号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选址以及海试提供实时技术支撑。二是注重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持续推动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精尖设备在深海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如“潜龙”号自主潜水器AUV在多金属结核调查的应用以及4500米“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在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同时团队也积极探索回波勘探技术在多金属结核资源和富钴结壳资源中的应用。三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具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各1名。四是注重保持综合专业特色。团队不仅仅由海洋地质、海洋矿产专业背景人员组成,还囊括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分析测试等专业背景人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团队在深海资源探索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团队负责人何高文先后两次受到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并于2015年当选全国地勘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