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0日上午,“海洋六号”船安全停靠夏威夷火奴鲁鲁港,至此大洋36航次调查任务圆满完成,达到了航次设计的目标和任务,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样品资料。北京时间8月18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向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发来贺电,祝贺中国大洋第36航次调查任务顺利完成,并高度赞扬海洋六号船在执行大洋36航次任务时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海洋六号”船自2015年4月28日从广州启航,分三个航段实施大洋36航次,海上调查作业碾转于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航次时间累计120天,航程38200千米。先后两次停靠关岛,一次停靠夏威夷港补给休整。航次参航队员共91人,分别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8家单位。
本航次在调查区开展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底摄像、ROV海底观测与采样、箱式取样、地质拖网、浅钻取样、多管取样、温盐深(CTD)测量与采水、多普勒海流计(LADCP)测量、回收布放锚系和PAR调查等工作。同时,在现场开展了海水样、沉积物、结核和结壳样品的测试分析。
大洋36航次利用多种地质、地球物理和环境调查手段,先后在西太平洋新资源调查区域、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平顶山群和嘉偕平顶山群)、中太平洋结核调查区开展了新资源、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资源和环境调查,成功进行了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试验性应用,取得了资源和技术方法的新突破,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首次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平顶山群成功进行了“海马”号ROV试验性应用,对海底富钴结壳、沉积物进行了400多分钟的多角度高清视像观测和高精度的定点取样调查,了解了结壳类型、表面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首次利用最新研制的小型钻机和切割机对海山富钴结壳进行了钻取和切割试验,为进一步研制成熟的富钴结壳高精度定点取样特殊工具积累了经验。“海马”号ROV在海山区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国在海山区结壳资源调查手段方面的一项空白,完善了“海洋六号”科考船在海山区结壳资源调查的技术装备体系,提升了我国在海山区进行海底探查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成功进行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技术规模试验性应用,初步总结出一套获取高质量多波束回波强度资料的野外采集规程,并将其应用到富钴结壳的资源调查和评价中。通过对富钴结壳合同区的应用,认为回波强度值的高低变化较好地反映了海山山顶钙质远洋沉积区与基底出露或富钴结壳分布区的界线。初步认为海山山顶钙质远洋沉积区表现为明显均一的回波强度低值特征;基底出露或富钴结壳分布区表现为明显均一的回波强度高值特征。
---根据多波束回波强度、箱式取样和海底摄像调查结果,初步圈出了西太平洋新资源的远景调查区。
---对采薇平顶山群进行了多波束全覆盖和大规模浅地层剖面测量,获取了更高精度的测深和回波强度数据与浅地层剖面数据,为富钴结壳资源评价和合同区区块放弃提供基础资料。
---首次获得了单一海山实现全方位、立体式、长周期的环境监测,为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提供环境基线参数和技术支撑。初步分析采薇海山自2012年以来布放锚系的近底层海流数据,结果表明采薇海山近底层流场以半日潮为主,海山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年平均流场表现为反气旋性流场,可能存在中部上升、外部下降的垂直环流。
目前,海洋六号船正在夏威夷进行油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按计划将于8月25日起航执行中国地调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