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5年度获批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其中两人获得单独资助

来源:地科院地质所 作者:郭戈 发布时间:2015-08-21

20158月18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获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5年度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4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基金17项,青年基金15项,总经费2041万元,资助率42.5%(按80项申请计算)。 

 

近年来, 地科院地质所基金申请连续取得好成绩. 继2014年获得历史性突破以来,今年在申报项数、资助项数和资助经费数方面再获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获资助的34个项目中,27项是由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承担的,有的第一次申报面上基金就获得了资助充分体现了地科院地质所青年人才培养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从国家自然基金委ISIS系统获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国际合作重点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利用钻孔长期监测研究原位汶川地震断裂摩擦作用:同震弱化和震后愈合”。资助经费245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这是李海兵研究员在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后再次获得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后,许志琴院士、李海兵研究员敏锐意识到本次地震的特殊性,及时向党中央建议开展汶川地震实时科学钻探研究。同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获批开始实施。作为项目总工程师,李海兵及其课题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取了海量科学数据,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同时,李海兵积极与国外著名的地震学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科学》(Science)、《地质学》(Geology)、《构造地质学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上发表了有关映秀-北川断裂带具有震后快速愈合信息、具有极其低的动态摩擦系数、发现了多期假玄武玻璃及其弱化机制等重要研究成果。

 

    本次获资助的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五口钻井为主要研究对象,拟进行长期原位测量跨断裂的温度变化、渗透率变化,以及结合钻孔断裂带岩芯样品的显微构造、岩石学、矿物学、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一个合适的温度与断裂摩擦系数相关的数值模型,直接确定原位汶川地震发生时断裂的摩察系数;获取汶川地震过程中原位断裂弱化、地震之后断裂愈合和重新强化的信息;结合在研的重点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岩芯中的地震断裂作用过程研究”成果,探讨汶川地震断裂破裂机制和破裂过程。该项目研究将从大地震断裂带内部的直接观测结果解决困扰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地震断裂的强度和滑移行为,进而全面认识断裂作用和地震机制,实现重大突破。

 

  又从国家自然基金委ISIS系统获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副研究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优秀青年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2年设立的人才类基金,用于资助那些研究成果突出并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科学家。翟庆国是我所首获该殊荣的青年科学家,也是国土资源部获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的第一人。

 

    翟庆国副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区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和大地构造演化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初步查明了羌塘中部地区蛇绿岩岩石组合、类型、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地区古特提斯洋的发育时间自寒武纪开始,可能一直延续到二叠纪,并伴随着三叠纪晚期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而最终闭合;与同行一起首次在羌塘地区发现了榴辉岩,并系统查明了榴辉岩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和野外产状,奠定了羌塘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基本框架;初步确定了羌塘地区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类型、变质作用PTt轨迹,提出它们是三叠纪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对青藏高原内部规模最大的基性岩岩墙群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它是在地幔柱作用下,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裂解的产物;发展和确立了藏北羌塘中部地区古特提斯板块缝合带的观点;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