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西南岩溶石漠化遥感调查与地面监测为推进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来源:地科院岩溶所 作者:苏橹萱 发布时间:2015-07-13

2015年7月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地调工作项目《西南岩溶石漠化遥感调查与地面监测》(2012-201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成果报告评审会上通过验收,获优秀。该工作项目为有效推进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西南岩溶石漠化遥感调查与地面监测》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取得了九个方面的主要成果:

 

一、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到2011年止,马山县、鹤庆县的石漠化仍然严峻,石漠化占岩溶区面积的25%以上,石漠化总体以轻度为主,轻度石漠化占总石漠化总面积的50%以上;其次为重度石漠化,约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5%。

 

二、受地层岩性、构造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石漠化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多连片分布。

 

三、对马山县、果化、马厂东山等典型石漠化监测区的遥感动态监测表明,石漠化形势仍然严峻,但呈现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趋势,表明石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四、石漠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干旱缺水、暴雨、溶冻风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滑坡)等;人类活动包括放牧、森林砍伐、放火烧山、过度垦荒和采石(砂)挖矿等破坏性因素以及石漠化治理等建设因素。综合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与演化(顺向、逆向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他因素仅在局部对石漠化起控制作用。

 

五、地质环境(包括地层岩性、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对石漠化进程起加速或抑制作用。其中,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形成、演化的基础, 纯质、连续厚层状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作用发育,石漠化程度高、有利于石漠化快速加剧;地形坡度越大的岩溶斜坡、峡谷和峰丛、峰丛山区,地下水深埋,有利于水土流失进程的加速,越有利于石漠化形成和加剧;岩石越破碎,岩溶作用越发育,有利于表层岩溶水的赋存和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截留,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石漠化治理,不利于石漠化的发育。

 

六、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石漠化程度越高,地表土壤厚度(包括表层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养分(氮、、钾、有机质等)含量均呈现明显的降低(减小)趋势,对局部小气候(气温、空气湿度等)的调节能力越弱;地表植被覆盖度越低,水土流失强度越大。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程度越低、生物量减小、碳汇能力降低。

 

七、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系统的顺向演替,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八、石漠化缺水、少土和偏碱性环境小,造就了一批特有的石漠化石山植物群落。但不同地区优势树种有较大差异。

 

九、典型石漠化小流域水土流失量监测表明,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量偏小。此外,水土流失过程对降水过程响应迅速,具有明显的“暴雨驱动”特征,石漠化程度越高,泥沙流失的变幅越大,“暴雨驱动”特征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