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植物所孔昭宸研究员到地科院水环所访问,并为广大科研人员作了题为《植物遗存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与思考》的学术报告。
孔昭宸从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多种科技手段的融入切入主题,讲述了利用考古遗址中取得丰富的植物遗存(种子、果实、木材、纤维、秸秆、植硅体、炭屑、孢粉及淀粉粒)进行分析鉴定、综合研究,恢复史前聚落、城址局地范围和区域性的植被组成,探讨了先民们的经济生活方式、食物结构及其晚更新世以来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
孔昭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4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历史植被发展和环境变迁研究。曾作为多项专题负责人,承担过院内外的重要基础课题项目(中国猿人环境、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青藏高原盐湖、北京地震会战、南海石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现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专著),并在青藏高原、北京地区、历史气候等多项研究中获国家和中科院及部委自然科学奖。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环境考古、法庭孢粉以及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

孔昭宸研究员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