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6日,首届国际地学遗产大会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生郭小娇的论文《Investigation of recharge processes on bare karst slopes by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method》在展板评审中获得一等奖。
郭小娇的论文《Investigation of recharge processes on bare karst slopes by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method》,通过对降雨、洞穴滴水的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包气带径流信号传递过程及降雨-滴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桂林丫吉试验场硝盐洞洞穴滴水的高分辨率水化学指标的自动监测,区分了滴水补给来源的两种主要径流成分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岩溶石山地区包气带水文过程,揭示降雨入渗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揭示了包气带渗流的持续且稳定的补给特征,说明表层岩溶带蓄水池的静储能力,应能为应对极端干旱事件提供可靠保证。为此,本文因内容丰富、意义重要,从约30幅展板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本次会议的内容包括主题报告、特邀报告、专家委员会会议、展板论文评奖、野外实地考察等内容。出席本次会议有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地学遗产专家委员会主席禹卿植、秘书长韦斯利·希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卢耀如等来自11个国家、3个大洲的近300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媒体等各界人士,他们就地学遗产的开发、保护、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