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水环中心地质灾害调查野外工作拉开序幕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王爱军 王高峰 杨强 田运涛 发布时间:2015-05-29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灾害调查室泾河项目组、白水江项目组、燕子河项目组奔赴陇东和陇南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拉开了2015年度地质灾害野外地调工作的序幕。

  甘肃省陇东、陇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具有地质灾害凸显群发、覆盖面广、突发性强、灾情重的特点,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和地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切实做好该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基础,探索规律,提出防治决策意见,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泾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重点部署的典型流域子项目之一,紧密围绕所属项目总体目标任务,以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重点,选择人口密集的中小流域、重要水库区为部署单元,按1∶5万标准图幅及以下比例尺开展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调查。2015年度该子项目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区面广、线长;同时也是结题之年,项目组成员将排除万难,以高标准完成该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服务。

  “陇南白水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属于陇南-秦巴山地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子项目。针对白水江流域地质灾害特点,一方面开展白水江流域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旨在查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特征以及孕灾地质环境背景,另一方面针对陇南地区泥石流成灾特点,开展陇南地区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专题,总结适宜于陇南地区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度按1∶5万标准图幅开展I48E018010图幅,工作区主要以侵蚀构造中山区为主,属于弱变质岩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项目组将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

  “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作”为陇南-秦巴山地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子项目,紧紧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提高对孕灾条件的认识水平和成果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四种调查手段(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灾害测绘、勘查测试)与三个调查层次(全区掌控、重点把握、机理突破)相结合工作方法,多手段结合但以实体测绘为主的调查方法,多层次结合但以区域掌控为主的调查方式。以规范性、创造性、灵活性、可读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重点同时兼顾整体。更加着重于地质灾害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地质灾害区划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等适宜性评价。本次工作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服务水平,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遥感、三维扫描、测绘及钻探等为主要手段(星空地一体化),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数字化、遥感解译、地面调查、钻探、物探、试验、监测等。2015年度子项目有2个标准图幅工作量,任务重、时间短、压力大,困难多,项目组工作人员以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地灾调查工作中,在技术上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过程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坚定的信念去保质保量的完成调查任务。

  各项目组将按照5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动员视频会议要求,开展野外地质工作,以需求、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获取翔实准确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更好服务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扬“三光荣”、“四特别”地质人精神,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和一流地调局水环中心做出贡献。